缅怀叶嘉莹先生,用心研读其作品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迦陵谈词》是她的首部谈词作品,自五十余年前初版问世后,屡经重版重印,盛行不衰。叶嘉莹先生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渊博的学识和独出机杼的诗心慧悟,深入评析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吴文英等词坛大家的独特艺术风格与魅力。字里行间,灵性感悟与理性剖析相得益彰,读来如沐春风,既心生愉悦,又遐思翩跹,给人以无尽的启迪与智慧滋养。

该书《温庭筠词概说》一章,聚焦温庭筠这位“自中、晚唐以来诗人以专力作词者之第一人”。温庭筠的词作善于对名物、色泽与声音巧妙运用,勾勒出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如“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菩萨蛮》),通过对女子晨起妆容细致入微的描绘,借“金”“雪”等鲜亮色泽以及“鬓云”“香腮”等柔婉名物,营造出朦胧而华美的情境,如一幅精致的工笔画卷徐徐展开。这种风格在当时独树一帜,成功开启花间词派的绮丽风尚。对此,叶嘉莹表示,诗词的成就是不同的,每个人的风格、特色也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用欣赏杜甫的眼光、标准和要求来欣赏、要求温庭筠的词。
“大晏乃是一个理性的诗人,他的圆融平静的风格与他的富贵显达的身世,正是一位理性的诗人的同株异干的两种成就。”在《大晏词的欣赏》一章里,叶嘉莹总结了晏殊词作的特色,即情中有思的意境、闲雅的情调、伤感中的旷达及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如“多少襟怀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破阵子》),晏殊生活富贵,却能以理性之笔细腻地书写出时光流转、人事更迭的深沉感叹,正所谓“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晏殊唤起人的只是一份深挚的情意,虽然或因儿女之情而发,却并不为儿女之情所限,较之一些言外无物的浅露淫亵之作,自然有高下、雅鄙的分别。
凭着对诗词极为敏锐的感知力与深厚学养底蕴,叶嘉莹在书中把或婉约,或幽微,或绮丽的种种词风逐一解析,她从王国维《人间词话》视角谈论“温韦冯李”四家词风的章节尤为精彩。韦庄之词相较于温庭筠,更多了几分清丽疏朗,其情感表达直白而真切;冯延巳词则于惆怅之中,巧妙地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喟叹;李煜词以亡国之痛为基,境界因而恢宏深邃,似滔滔江水,奔涌着无尽的哀愁与感慨。这四家词风各异,彰显出晚唐五代时期词境从狭隘的花间情事,逐步向人生境遇与情感深度拓展的历史轨迹。此外,叶嘉莹还对作品备受争议和冷落的南宋词人吴文英“打抱不平”,她认为“梦窗之所以不能得古人之欣赏与了解者,因其运笔修辞皆大有不合于古人之传统的缘故”,而以后人眼光来看,吴文英的词作完全摆脱了传统上理性的羁束,兼有古典与现代之美。
叶嘉莹,这位“诗词的女儿”,毕其一生专注古典诗词,宛若一位坚毅的词海摆渡人,遥领众人畅游,似乎随时可掬水月在手。她在谈及《人间词话》三种境界时曾言:唯有做出“择一”之正确抉择者,方能体悟到即便身形消瘦、心力交瘁也始终无悔的精神内涵与深远意义。诚如先生所语,愿每一位心怀理想的追梦者,在历经“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漫长寻觅与执着探寻之后,皆能迎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瞬间。
作者:刘学正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