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年关,又到了设计公司年会活动的季节,
如何让员工玩的好,但最终得利的必须要是“指定人选”,
就成了那些设计者们绞尽脑汁也要想明白的事,
遗憾的是,绞尽脑汁之后的产物,
仍旧是“保大弃小”的惯用伎俩,
对于为公司夜以继日勤劳工作,收入微薄的员工来说,
他们并不会因活动本身的收获而感到高兴,
而对于那些“指定人选”在活动之中的体验,
则往往牵扯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条件,或者说是唯一重要的条件,
于是乎,年会活动的规则,
就朝着这样一个瞒不住的目标,
开始前进了。
作为手段的欺骗行为,并非是什么世所罕见,人人唾弃的“骂名现象”,
反而这种众所周知,人们从厌恶到“懒得费口舌”的过程,
证明了人们对这种问题呈现出一种既无奈又不想浪费时间在乎的心态,
更不用说,这些欺骗手段本身,多少还会捆绑那些被欺骗者的需求,
比如有个人的上级,欺骗这个人去为他取快递,取来快递就奖励他升职,
那么但凡这个人有点脑子,都不会相信做这么简单的事情就可以升职,
但他一定会取快递,因为被骗对自己来说几乎没有损失,
而如果“拒绝被骗”,让上级觉得自己在顶撞他的话,
结合如今这个世道环境而言,反而是得不偿失的选择。
所以在这种环境的“猛烈”影响下,人们对于欺骗这种手段的态度,
是一种不伤身,不伤脑的“配合”,
所以回到上文,那些游戏的设计者们,怕是也多少知道这个事实,
所以他们并不在乎欺骗是否过分,
而在于那些“被欺负”的效果,是否太过直白,
更在乎那些“被哄着”的效果,能否引来认可。
前者他们无需在乎,
后者他们必须在乎。
无需在乎之事,极尽敷衍也没有大碍,
而必须在乎的问题,若是“在乎的不到位”,
那么就会成为十分严重的,仅针对自己的大麻烦。
所以,当我们把所有的问题都以“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方式加以透析之后,
就会发现为什么年会游戏的设计者,
要将所谓的游戏,变成奉承的通行证,
变成欺上瞒下的挡箭牌,
变成割裂关系的双刃剑,
因为这一切,在主观需求的驱动下,
孰轻孰重之分,
便是“轻的必须更轻”,
“重的必须更重”这个问题的解读,
我们不需要浪费时间去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
因为只需解读问题本身,
便可以藐视这个答案所带来的用意。
游戏新鲜出炉,结局老生常谈。
对于这样周而复始的因与果,我们以游戏称之,
以规则视之,更以笑料处之,
这或许也是对游戏设计者,以及游戏真正的得利者,
最为现实的理解。
理解这两个字,若是括上了现实的加持,
那理解之中,就不再包含尊重,
取而代之的,是漠视和不屑,
也不会再包含认可,
取而代之的,是否定的忽视,
如果说这场游戏之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欺骗是手段,
那么不被欺骗,拒绝被欺骗,
也是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