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是构建房地产新模式的关键环节。近两年来,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在全国范围内正加速落地。
3月25日,广州市首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4月1日起开始网上申购,总计房源1336套。
在这个过程中,配售型保障房模式有哪些政策支持和社会意义?配售型保障房在各个城市是如何施行的?本篇文章将进行重点解读。
01
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
政策支持与社会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商品房和保障房的“双轮驱动”存在一长一短的情况,保障性住房建设相对滞后,在住房供给中占比偏低,不能满足需求,存在明显短板。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要求,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重构市场和保障关系,我国开始了新一轮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分为配租型和配售型两种,其中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保障对象是“夹心层”,让工薪收入群体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
早在2023年,《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文件发布,标志着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成为继保障性租赁住房之后,保障房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背景下,2024年12月24日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以需定购、以需定建,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配售型保障房要加大力度”,以帮助更多新市民、青年人、农民工等群体实现安居。这一举措被业内视为新一轮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启动的信号。
2025年2月18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在推进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轮候库建设工作现场会上强调,各地要加快推进轮候库建设,加大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轮候库的建设,既把握了保障房的相关需求,也立足于需求信息,利于后续产品供给和分配。
URI观察发现
配售型保障性租赁住房在民生层面,可以解决 “夹心层” 住房难题,重点面向工薪收入群体、新市民、青年人和引进人才,提供低价住房,降低居住成本。在经济层面,通过 “市场 + 保障” 双轨制,分流商品房需求,平抑房价波动,达到稳定房地产市场的作用。在社会与城市发展层面,可以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助力人才引进,推动房地产转型,回归 “房住不炒” 定位,探索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02
配售型保障性住房
在各地的实施策略
供应主体
各个城市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主体是政府,由政府提供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由当地市级城投平台或下属子公司作为专营机构,负责筹建、收购、经营等工作。项目资金以项目贷款为主,上级资金支持为辅。
建设筹集方式
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主要有新建和收购存量房两种途径:
1、新建方式筹集:
①纳入保障性住房用地计划,在划拨用地上建设的保障性住房;
②依法收回的已批未建土地、闲置土地、非居住存量土地(闲置低效工业、商业、办公、仓储、科研用地),以及可深度开发的已有土地(公交场站、地铁上盖等),在符合规划、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变更土地用途建设的保障性住房;
③国家、省、市规定的其他采取新建方式筹集的项目类型。
2、收购存量房的方式筹集:
各类政策性住房、建成未售的商品房和工业、仓储等其他用地上可建设居住用途的项目以及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的其他项目。
户型标准
多数城市规定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主要以中小户型为主,最大的不超过120平方米。URI观察发现,而银川比较特殊,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户型建设面积拟控制在130平方米以内。杭州则结合申请家庭人数、人才等级等因素确定,最大的不超过120平方米。
配售条件
多数城市配售条件主要是:申请人必须具有本市户籍,家庭申请人应至少1人具有本市户籍,单身申请人应具有本市户籍。引进人才及从事城市一线基础公共服务人员(如公交、环卫、快递、家政等)不受户籍限制,但有一定社保要求。已享受过房改房等政策性住房的申请人,需按规定腾退原政策性住房后可购买保障性住房。
配售型保障房实行严格封闭管理,不得长期闲置、擅自转让以及擅自改变房屋用途。如长期闲置、确需转让、因辞职等原因离开机关事业单位或企业的,由政府按规定予以回购或转让给轮候库符合条件的家庭。
定价机制
《国务院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明确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按保本微利原则配售。配售价格按基本覆盖划拨土地成本和建安成本、加适度合理利润的原则测算确定。各城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配售价格基本按此原则执行,部分城市对配售价格利润的构成比例按5%进行了明确。
产权管理
《国务院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明确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实施严格的封闭管理,禁止以任何方式违法违规将保障性住房变更为商品住房流入市场。各地施行或拟施行的政策基本上据此执行。
库存管理
保障性住房项目配售交付一定时期后仍有剩余房源的,可转化为配租型保障性住房统筹使用。
金融支持
符合条件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支持利用住房公积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享受税费优惠,相关税费优惠政策按照国家关于保障性住房有关税费政策的规定执行。
结
语
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是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关键一步,通过政策创新与实践落地,既解决了民生痛点,又为房地产市场转型提供了新路径。为了配售型保障房的长远发展和落地实施性。
URI建议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政策护航:
1. 采取市场化定价方式,增加定价透明度和灵活性,建立健全定价机制;
2. 探索更多融资渠道,为全国大规模配售型保障房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力度;
3. 坚持以需定建、以需定购原则,避免无效库存,实现供需平衡;
4. 引导培育专业化房产运营机构,提升各个项目的运营和管理能力。
未来,随着轮候库建设和政策细化,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覆盖范围与实施效果有望进一步提升,既缓解住房难问题,又稳定房地产市场,达到构建房地产新模式的目的。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 URI复核整理、URI Data Bank
撰文: URI研究中心
内容审核:林夏
内容复核:木兮
运营编辑:树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