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国军80万对60万人数占优,为何实际交手兵力捉襟见肘

文青说历史 2024-04-02 09:44:43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国共双方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一带进行了一场战略决战,战役以我军取得全胜而结束。提到这场战争,通俗的说法是英勇的我军以60万劣势兵力战胜了80万国民党军,创造了解放战争乃至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实际上,双方在实际交手过程中兵力处于弱势的并不是我军,而是所谓”优势在我“的国民党军。

在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随着黄百韬兵团在碾庄陷入合围,国民党军的兵力劣势就凸显了出来。不然,当黄百韬兵团与华野大军碾庄鏖战之时,徐州“剿总”派出邱清泉第二兵团、李弥第十三兵团共16万大军东援,不至于一直无法突破不了华野的阻援防线。实在是我军的正面防线过于坚不可摧,以至于国军只能坐视黄百韬兵团覆灭。

有人会说,邱李兵团没能突破我军阵地,不是因为邱清泉、李弥二人没有尽力救援吗?这个观点的确在坊间流传,主要基于两点原因支撑。其一,邱清泉在淮海战役前不久的豫东战役中,曾与黄百韬因为一枚青天百日勋章结下了梁子,他断难冒着被围的风险去救黄百韬之围。李弥就更不用说了,淮海战役前夕他就拒绝接应黄百韬一同撤往徐州,黄百韬兵团被围他本身负有不小责任,事后又怎么可能尽力去救援黄百韬呢?此外,李弥在淮海战役后期原本肩负掩护任务,为了避免兵团被我军全歼,李弥主动切断了和杜聿明的所有联系,甚至跑到先头第二兵团的前面。

其实,这么说就有点冤枉邱清泉和李弥了!在救援黄百韬这件事上,邱清泉和李弥两人就算和黄百韬怀有芥蒂,也不敢不对东援黄百韬兵团加以重视。据淮海战史记载,在援救黄百韬兵团战况最激烈的几天,徐州“剿总”为了督促部队向前推进,参谋总长顾祝同和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曾亲自抵达邱清泉指挥前线,徐州“剿总”司令刘峙也到了李弥兵团的前线指挥部,互相盯着这两个兵团奋力向前推进。杜聿明甚至措辞严厉地对邱清泉下死命令,要求他不顾一切牺牲,限在一日之内占领大许家,否则军法从事。

邱清泉还是敬重杜聿明这位第五军的老军长的,派出奇兵侧翼迂回直指大许家,这一计划要是成功了,发挥的作用将远比正面突击大得多!不过粟裕早已料到侧翼的重要性,除了让华野7纵、10纵和13纵正面阻击邱李兵团外,又在侧翼安排韦国清统一指挥华野苏北兵团5个纵队以备不时之需。这就使得邱李兵团的炮火打得多么猛烈,也无法成功打通徐州至碾庄的通道。

邱清泉的侧击大许家计划是经过杜聿明批准的,杜聿明虽然知道这是一步险棋,但他并没有想到华野此时还能在侧翼布防5个纵队的强大兵力,因此并未加以重视。更让杜聿明、邱清泉没有想到的是,这五个纵队自淮海战役开打以来,一直没有采取大的行动,是一支彻头彻尾的生力军。华野用8个纵队来打援,邱李兵团区区16万兵力顿时就不够用了。难怪徐州距离碾庄只有几十公里,国民党援军看着黄百韬兵团只能望洋兴叹!

有人不禁要问,徐州国民党不是号称80万,当华野的部队悉数出动之时,国民党的剩余部队又去哪里了呢?众所周知,华野在淮海战役时坐拥16个纵队,总计有36万人;中野方面有7个纵队,共计约14万人。徐东阻击战中,华野4纵、6纵、8纵、9纵和13纵五个纵队用以围歼黄百韬,7纵、10纵和13纵正面阻击邱李兵团,韦国清统一指挥华野苏北兵团5个纵队负责侧翼防守,还有几个纵队用以支援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可谓全线出动。

反观徐州国民党军,包括华中方面前来支援的黄维兵团,共有5个兵团和4个绥靖区。淮海战役激战正酣之时,黄百韬第七兵团、黄维的第12兵团陷入合围,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的第13兵团负责的东援黄百韬兵团。剩下的部队,如隶属于徐州剿总的第一绥区始终未参加战斗,第三绥靖区何基沣与张克侠起义率2.3万人起义,仅几千人逃回徐州被收编;李延年第四绥靖区改编的第8兵团2个军4万杂牌军,刘汝明第九绥区改编的6兵团99和96两个军8万人,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都遵循“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国民党优良传统,眼睁睁地看着几十万大军被我军包围歼灭,自己则提前撤出了淮海战场。

总的来说,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虽然号称80万大军,实际上参战的部队仅包括第7、第2、第13、第12兵团、第三绥靖区和徐州剿总直属部队7万,总数不超过60万人,再加上何基沣、张克侠贾汪起义以及十二兵团110师师长廖运周起义,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役中的部队人数整体要少于我军,各个部队更是处于分割状态,使得国民党部队在两军交手后兵力捉襟见肘。

参考资料:

【1】《淮海战役》袁庭栋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