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万物皆可“云”。
近几年,“云养”概念就很火,也一直被资本市场所关注,特别是疫情期间,网上出现了多个名称中带有“牧业、农业”的APP,打着“互联网+农(畜牧)业”的名号,让用户在APP中在线“认领、认养、认购”获取收益。
商业逻辑路数就是:你在线上订单预购,线下帮你种(养)植,饲养期满获取收益。然而伴随着一些骗局的跳雷,一些投机者的“面目”揭露,“云养XXX”骗局仿佛宣告了某些“云养殖”模式的破产,但这口锅“云养殖”并不背,因为此类商业骗局本质上跟“云养殖”无关,只是用“云养”的新瓶装“庞氏骗局”的旧酒而已。你在这边“云养”、商业骗局在那边“养韭菜”的背后,套路还是那个套路,只不过人家借新概念进行包装炒作。
图片来源:网络
真正的“云养殖”模式,养的是实物(业),是市场消费的订单前置化,是后端市场的种(养)殖规模化、职业化和规范化,是供应链流通的“降本增效”,是新兴科技技术与传统实业的强强联合,不是P2P化。
如果说,此前大火的旅行青蛙反映了当下人们的情感需求,那如今随着云养从云端虚拟态变成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的新业态——“云养殖”平台匹配实物载体,云养本身也成了生物资产配置的途径,云养经济确实有成为新风口的态势。
图:某“云养殖”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民工返乡创业、工商企业入乡创业、大学生“创客”、农村能人在乡创业风声水起,新农民新技术活力迸发,新产业新业态迭代升级,引领更多先进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呈现出投资主体更加多元、投资模式更加多样、投资领域更加广泛、投资效益更加明显的特征,形成了新一轮创业创新和投资浪潮,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乡村建设引入了新要素,为农民就业增收开辟了新渠道,为“三农”发展增添了新活力。社会资本下乡前景广阔,要加大扶持力度。乡村是投资兴业的热土,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政策环境优、市场容量大、消费需求旺、投资潜力大。
图片来源:网络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创新农业投融资体制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三农”领域。社会资本加速下乡,正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政策层面国家不遗余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图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优化"三农"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对农业供应链金融及其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和市场实践探索,对于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解决"三农"中的金融服务等微观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农业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发展能够逐步转变传统的农业信贷和信用评估的局限性思路,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资产证券市场的扩容,更为农业供应链金融资产开辟了直接证券化融资的创新通路,这其中“云养殖”对产业发展的未来潜力作用和价值不言而喻。
眼下,许多互联网巨头已投身“云养殖”领域,无论是推出“AI养猪技术”,还是用全新的窄带蜂窝物联网系统管理“跑步鸡”,都反映了“云养殖”作为“互联网+实体产业”新模式的市场潜力。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疫情驱使各地方政府重新审视经济与产业的发展,运用数字经济加快产业革新的步伐,发挥平台经济作为农产品供需连接器的作用和价值,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溯源认证,重构现代农业产业生态,朝向智慧化、场景化等方向不断迭代升级。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进入下半时,传统电商红利逐渐消退,社交电商的兴起弥补了传统电商巨头的不足,在帮扶三农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成长,两者相辅相成,都将迎来各自新的发展机遇。
“云养殖”经济的未来潜力巨大,但注定不是“云养XX”等骗局支撑起来的。而戳穿、遏制和打击“云养XX”的骗局,固然需要民众多长点心,理智投资,不要迷信“躺赚”那套,但更需要的,还是监管层面提升敏感度。具体而言,农业、公安、金融、市场监管等部门不妨建立常态化的协作机制,对宣称高额回报、发布集资信息的“新型农业”主体加强排查清理,对排查出的违法线索进行有效处置,及早查封、扣押、追缴涉案资产,同时也强化“云养殖”商业环节中所欠缺的合法合规制度,完善核心环节体系,优化市场环境。不能任由“云养XX”骗局毁了“云养殖”经济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前进路上对实业产业发展的未来。
作者:袁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