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湾省病逝。
作为国民政府的统帅,老蒋的政治军事才能连毛主席都称赞,奈何双方由于对国家的看法不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老蒋的一生几件事是说不完的,而他的风流史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他的妻子宋美龄与儿子蒋经国深知老蒋的脾性,一直在他面前保持着表面上的和谐。
这不老蒋一去世,二人顿时撕破脸皮。蒋经国在老蒋葬礼上宣布的一项决定,让宋美龄听后顿时脸色大变,连夜远赴美国。
蒋经国到底说的什么话?直到蒋经国去世二人依旧是“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
1975年,台湾省慈湖湖畔老蒋的葬礼开始举行,无数军民为老蒋送行。在这庄严肃穆的一刻,蒋经国宣布了一个决定:他要让父亲与自己的母亲毛福梅合葬。
台下人听了一片哗然,毕竟老蒋的妻子宋美龄还在台上站着,众人纷纷抬头去看宋美龄,只见宋美龄脸色瞬间转变,一脸的不可思议。但碍于当时的场合,加上自己已经没有权力,宋美龄没有反驳。
“不堪受辱”的宋美龄不管外面的人怎样猜测,连夜坐上飞机,头也不回的去往了美国,直到去世回到台湾省的次数也就寥寥几次。
老蒋与宋美龄、蒋经国三人呈现出的是一家和谐的样子,其实宋美龄与蒋经国二人并不是亲生关系,想想老蒋的风流史顿时恍然大悟,二人互相看不顺眼要从老蒋的原配毛福梅(蒋经国的生母)开始。
尽管老蒋只有蒋经国一个儿子,对他甚是疼爱,却对他的母亲毛福梅冷漠残酷,可以说一点爱情都没有。当老蒋十四岁的时候,被母亲压着和比他大五岁的毛福梅结了婚。
“强扭的瓜不甜”,在说当时老蒋还是爱玩的年纪,深深厌恶着与自己结婚的女人,毛福梅也知道老蒋并不喜欢她,依旧任劳地伺候老蒋的母亲。
毛福梅也曾追求过老蒋的爱,知道他喜欢有才学的女子,为此还到女子学院求学,然而还没开始几天,老蒋被学校开除,毛福梅也立马休了学。谁曾想老蒋并没有被打动,而是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家。
在离家之前他们有了一个儿子,他便是蒋经国。但却是老蒋在母亲的逼迫下二人才有的孩子。
在外求学的老蒋犹如“脱缰的野马”,没过几天就找到了自己的红颜知己——姚冶诚。老蒋非常喜欢这个漂亮的青楼女子,还为她赎了身,将蒋经国交给姚冶诚照顾。
姚冶诚也爱慕感激老蒋,并不在意老蒋已经有了儿子,还将自己的全身积蓄给了老蒋。
然而很快老蒋就喜新厌旧,不再喜欢这个美貌的皮囊,觉得姚冶诚只会打麻将玩牌,于是老蒋就转战下一个,那个女人便是老蒋的“白月光”陈洁如,一位富绅的女儿。
陈洁如的才气很快就吸引了老蒋,并很快结了婚,在老家的毛福梅听到老蒋结婚的消息没有什么反应,她顺理成章地接受了男人应该三妻四妾的设定。
那个时候的蒋经国虽然才十几岁,但也知道了人情世故,更是了解自己父亲的风流史,对于父亲的绯闻是深恶痛绝,经常为自己的母亲打抱不平,然而母子二人人微言轻并没有人理会。
然而令毛福梅绝望的是老蒋的一纸休书,原因是他找到了可以相伴一生的妻子。或许并不是因为他的绝情而伤心,而是老蒋将自己的爱情全部给了宋美龄,为此将身边的女人全断了而伤心。
有老蒋母亲在这拦着,老蒋的休书并没有得到回应。
谁曾想老蒋并不甘心,在自己母亲去世之后知道没有了阻拦,马不停蹄地又给寄来毛福梅一纸休书,这次毛福梅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只是提出了“离婚不离家”的条件。
然而谁都没想到这个条件成为了毛福梅失去生命的诱因,让蒋经国的仇恨更上一层。
他不仅痛恨父亲的绝情,也痛恨那个让母亲被休的女人——宋家三女儿宋美龄。
当时老蒋与宋美龄的“爱情”可谓是“轰轰烈烈”。
据那些了解的人说,他们是在上海的一场宴会上认识的。宋美龄既有东方美人优雅,又有西方女人的自信,老蒋顿时被她的气质所吸引。只是当时宋美龄因为他只是追求者中平平无奇的一个对他并不感冒。
可是老蒋并不这样想,追求手段层出不穷,宋家的人对老蒋极为厌恶,毕竟他们也了解过老蒋的风流史,宋庆龄更是说,“我宁愿妹妹去死,都不会将她交给这样的人”。
奈何当时宋家出了问题,老蒋的权势增大,宋美龄对权力的渴望让她将心思放在了老蒋的身上。
在两个人的有意为之下,二人进入热恋期。为了争得宋美龄娘家人的同意,老蒋狠心休了自己的原配毛福梅。
至于与陈洁如的婚姻,老蒋欺骗了陈洁如,说自己与宋美龄结婚只是权势所迫,他们先假结婚,之后再重新结婚,但陈洁如等到最后也没有被老蒋提起。
而姚冶诚那边,老蒋是直接断了,不再往来。
更加绝情的是,老蒋还将宋美龄带回了奉化老家,当二人见到毛福梅的时候,一句“母亲的义女”将毛福梅全部努力抹了个干净。
宋美龄其实也知道她是老蒋的原配,只是看到老蒋不在意,她就更不在意了。
这个时候的毛福梅已经不再关注老蒋,她将唯一的希望放到了自己的儿子蒋经国身上,蒋经国也非常尊敬自己的母亲,奈何无力反抗自己的父亲,只能到国外留学,被迫与母亲分离。
但对于蒋经国来说,宋美龄是父亲与母亲走向末路的罪魁祸首,对宋美龄是极其厌恶的。之后母亲的死让他将仇恨压到了心底,开始与宋美龄在老蒋眼皮子底下的争权。
1939年,蒋经国为父亲在外作战,老家的消息传来令他慌作一团,日寇袭击了他的老家,他的母亲毛福梅被埋在了废墟之下,久久才被扒出。
听到消息之后蒋经国立马赶往奉化,见到了尚在废墟中的母亲,并亲自为其举行了葬礼。令蒋经国痛恨的是,自己的父亲明明知道日军会袭击自己老家却一句话都没说,也没让自己的部手下参加葬礼。
心中的仇恨生根发芽,他将矛头指向了“从中作梗”的宋美龄,开始慢慢涉及老蒋的政务。
老蒋也非常开心儿子能够帮助自己,开心地将政事交给蒋经国政事。他也了解自己的儿子与妻子之间有着不可化解的矛盾,也只能是从中缓和二人的关系。
只是老蒋的希望终成奢望,蒋经国将宋美龄当成“杀母仇人”,宋美龄将蒋经国当成与自己争夺权力的“敌人”,二人的明争暗斗已经不下数次。
有一次国民经济处于较为困难的时刻,蒋经国想要通过经济改革的方式恢复经济发展,谁曾想改革还没有落实效果,一纸来自老蒋的调令将他调了回去,还没大展宏图的蒋经国失望地离开了。
等到他回到老蒋身边,才知道,自己的归来完全是宋美龄“枕头风”的缘故,原来是他查到了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有四大家族掺和在内,本想大刀阔斧地改革揪出他们,谁曾想四大家族派人去找了宋美龄。
宋美龄心想,“决不能让他成功,不然自己的权力就更少了”。
就这样宋美龄的枕头风成功了,蒋经国回来了,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老蒋不知道或者看似明白二人之间的明争暗斗,一副默许的状态,完全是在和稀泥。
在老蒋兵败退回台湾之后,老蒋依旧没有忘记自己“反攻大陆计划”,仍是牢牢抓住自己手中仅存的权力,一刻都没有松懈,连政事人员的调动,老蒋也得亲自看一下人员的资料才下决定。
奈何心未老,身体先支撑不住了,只能放权给手下,其中宋美龄与蒋经国的权力争斗最为激烈。
当老蒋来到台湾之后,他们两人对自己的权力分配都有所安排。
也因此老蒋与宋美龄之间产生了似有若无的冷战,直到老蒋去世二人关系都没有缓和。
只是因为老蒋钟意自己的儿子蒋经国做接班人,而宋美龄更加看重自己的侄子孔令侃。
其实在这之前蒋经国与孔令侃就有所接触,但估计双方都看不顺眼,毕竟那一次蒋经国是在牢房看到的孔令侃,还是蒋经国亲手抓的。
那个时候蒋经国受老蒋的命令去调查通货膨胀的原因。更巧的是在查出现原因的时候,孔令侃就参与其中,当时孔令侃仗着自己的姑妈是宋美龄横行霸道,违法行为样样都沾。
与宋美龄有仇的蒋经国怎会放过这个打击宋美龄的机会,立马就把孔令侃抓了起来。
令蒋经国没想到的是,还没进去一天,宋美龄就大摇大摆打开牢房将孔令侃带走了。
蒋经国非常生气,就立马去找了自己的父亲,谁曾想老蒋在知道缘由之后,竟责怪他抓“家里人”。
到台湾之后,蒋经国与孔令侃的权力争斗愈演愈烈,其实是暗地里老蒋与宋美龄的争斗。
还没等二人斗出一个结果,一场车祸加速了老蒋的死亡,也加速了二人关系的再一步升级。
那一场车祸令健康的老蒋迅速老了下来,心脏也出了一些问题,根本不能离开病床太久,之后的时日里,老蒋经常生病,不是出现炎症就是重度感冒。
更令人费解的是,他们并不相信医院的治疗,反而选择保守治疗,不仅如此,宋美龄还不知道从哪弄来了一大堆的偏方,让老蒋的身体病上加重。
离世的前几天,老蒋突然精神大好,拉着蒋经国就说了一大堆事,将自己的遗言说给自己的儿子之后,还让他照顾好宋美龄。
1975年4月,老蒋因为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去世。
听到消息的蒋经国与宋美龄立马前往医院,开始准备老蒋的葬礼,比起心中的悲痛,二人的心里或许还怀着别的心思。
或许老蒋还是偏爱自己的儿子的,相比于宋美龄,他更加看中能够接自己班的蒋经国,要不也不会临终前多次与蒋经国说起自己的反攻大陆计划。
其实暗地里老蒋早就为蒋经国谋划,自己去世之后,他的手下早已站好了队,或许是有老蒋的嘱托,他们都隐约站在蒋经国的一边。
宋美龄看到这个场景顿时心顿时“咯噔”一下,知道自己是大势已去,手里的权力不在。
等到蒋经国当众宣布要将父亲与毛福梅合葬的时候,宋美龄就知道蒋经国如此举动是在向下面的人宣布:宋美龄的权力已不在。
难怪当天晚上宋美龄就坐上飞机去往了美国,她知道自己留在台湾也不会再有什么出头之日。
令二人没想到的是,宋美龄这一走反而让两人的关系有所缓和。
彼时蒋经国算是走上了最高层,然而层层的事务令蒋经国力不从心,繁杂的政务与手下的不安分令蒋经国束手无措。
这个时候他想到了远在美国的宋美龄,那时由于老蒋的嘱托,蒋经国也会给宋美龄寄信询问近况,再加上他也会在信中询问一些政务上的问题,宋美龄也会为其解答,二人关系有所缓和。
虽然在外人看来,二人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关系,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之前那样陌生。
另外虽然远在美国的宋美龄依旧对权力有所渴望,依旧惦记着争回那些权利,但也想到自己已经没有那个能力,反而是安分守己地待在美国。
直到1988年,蒋经国去世,二人依旧保持着这种平和的关系,好似释怀一番。
宋美龄与蒋经国之间的斗争随着他们的离去而落下帷幕,一生争夺权力,却依旧挡不住蒋家的没落,毕竟再也出不了一个像老蒋这样有才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