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下令不留生俘,降了也杀!是冷血还是为何?

荔枝聊过去 2025-04-22 03:24:11

在19世纪末的清朝,新疆成为了决定帝国存亡的关键之地。

这里曾是阿古柏一统天下的地方,也曾是西方列强窥视的角落,甚至一度差点落入敌手。

就在新疆处于危难之际时,晚清名臣左宗棠主动肩负起了收复新疆的重任。

但在收复新疆的这段历史中,却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充满争议的决定,那就是面对叛乱,左宗棠下令“俘虏不留,投降者杀戮”。

到底是左宗棠冷血,还是另有其因?

1“

想当年,清朝在康熙帝的治理下,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大清的保守和固步自封,导致他成为了列强窥视的对象。

鸦片战争的爆发,彻底打破了这个封闭的帝国,此后西方列强一举闯入中国的国门。

而这一切的动荡,也在新疆这片边疆之地上得到了体现。

新疆作为清朝的西北重地,一直是各方势力的争夺对象,清朝走下坡路的同时,本已稳定的新疆局势开始变得动荡。

1864年,各地首领纷纷起义,阿古柏的崛起为此地的混乱添了一把火。

浩罕汗国被俄国灭亡后,阿古柏凭借一股蛮劲占领了南疆并建立了自己的“弘福汗国”。

然而,阿古柏的做法非常的残暴,他屠杀了无数无辜百姓,使新疆陷入了无边的黑暗。

这时,左宗棠开始登上对战阿古柏的舞台。

2:

作为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左宗棠深知收复新疆的重要性。

那时的清朝,已经没有太多的财力和物力去对抗内外压力,朝廷面临着海防和陆防的抉择。

而左宗棠则坚信,西北一旦失守,京师恐将震荡。

于是,他开始筹划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目标直指阿古柏。

可是最初左宗棠并没有得到全力支持,朝廷内部的争论几乎让这场军事行动陷入了停滞状态。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坚持认为,应当优先考虑东南沿海的防御问题,以抵御西方列强的侵扰。

左宗棠则认为,西北的安全才是根本,否则朝廷将面临巨大危机和隐患。

一番争论后,慈禧最终批准了左宗棠的计划,但有一个条件:军费自筹。

兵员、武器、粮草,哪一样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清朝的财政状况早已捉襟见肘。

左宗棠面对很大的困境,不得不开始为军费四处奔走,他找到了慈禧,请求各省承担一部分军费,慈禧同意了,然而资金依然不足。

就在这时,浙江的商界巨头胡雪岩挺身而出。

3:

通过多年积累的商业人脉,胡雪岩成功地借到了款项,甚至借到了来自英国的资金支持。

这笔资金的来源其实也有政治考量,英国想要与俄罗斯对抗。

尤其是在新疆这一战略要地,英国不愿让俄国的势力过于扩张。

因此,左宗棠与英国的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两国利益的交汇点。

有了资金的支持,左宗棠开始了他的征程,他整训了大军,决定以最强的军事力量收复新疆。

左宗棠的军事指挥能力在这次战争中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经过一年的训练,清军士兵都已精通战术,个个英勇善战,当清军进军到乌鲁木齐时,阿古柏的军队节节败退。

在清军的铁血攻势下,北疆很快被收复。接着,昌吉和玛纳斯两城也被迅速占领,北路的叛军几乎全军覆灭。

最终,意识到无法扭转局面后,阿古柏选择自杀。

但左宗棠就此停止,他下令杀掉所有的生俘,哪怕是投降者也坚决不放过。

这一决定至今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却也受到很多历史学者的质疑和批评。

但其实,左宗棠之所以做出如此残酷的决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4:

首先,当时的轻潮已经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任何一次失误都可能让其彻底崩溃。

新疆若再次陷入动乱,无疑会引发一场连锁反应,甚至可能导致整个西北局势的崩塌。

其次,阿古柏背后有着俄罗斯和英国的支持,若不斩草除根,未来的新疆依旧是列强的争夺之地。

因此,左宗棠的“斩尽杀绝”虽然残忍,却是出于对国家存亡的深切忧虑。

左宗棠通过一系列高效的军事行动,成功地收复了新疆,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对于左宗棠而言,这场平叛行动既是一次成功的军事行动,也是一次深刻的历史警示。

他深知只有确保新疆的稳定,才能保证整个西北的和平。

所以面对强敌与内忧,他作出了那个可能被后人批评、却依然符合当时大清生存需要的残酷决定。

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或许不应仅从道德的角度去评判左宗棠的选择,而是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那些历史人物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

左宗棠无疑是一位英雄,他眼光远大,肩负着国家的命运,而他的决定,也成为了大清在风雨飘摇中最后的一根支柱,所以他才会被称为“晚清最后一块硬骨头“。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