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某部历史古装电视剧演员对白的时候,比如说三国演义中有个片段,讲的是曹奂禅位于司马炎,在受禅时一个大臣竟喊出了“恭请大晋武皇帝登台受禅,承天地之封”。我总感觉这词不对,“大晋武皇帝”?没错啊,司马炎是晋朝的开国皇帝,但武皇帝也没错啊,可是“武皇帝”这不是他死后的给矛他的谥号吗?怎么生前在登天子位时就大喊“武皇帝”,就好像有个电视剧一样,开口一个闭口一个地“我孝庄”、孝庄太后,你人还没死呢,就敢自己死后的谥号,谥号是中国历史帝王将相死后根据生前的一生总结给予带有评判性的称号,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总之当你看某部古装电视剧,在演员对白时看到他演绎的角色还在世时喊谥号的不是编剧脑残就是历史常识没学好!庙号最早可追到商朝,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它与谥号不同之处是,庙号可是极其严格的,不像谥号一样都可以有,整个西汉只有四位皇帝获得过庙号,然而从唐朝开始庙号开始滥用,每位皇帝都可得,却取代了谥号盖棺定论的作用。
《逸周书谥法解》中写到: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始于我们中国西周时期,给予谥号是根据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简单地说是:子议父,臣议君。比如说姬发灭商后,给予帝辛“纣”的谥号,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纣王。
其实谥号、庙号是很好区别的,庙号是去世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名号,唐之前庙号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的,庙号在这之前是极其严格的,一般只在开国君主。如果第二代守成之君有成就的话也会有庙号,带祖和宗的就是庙号,如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祖刘秀、唐高祖李洲,庙号属于皇帝独有。
谥号的解释前面已注写,有一点值得提的是谥号并不是皇帝独有,君主、大臣、后宫嫔妃等有地位之人都可以有,比如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
谥号的设置到清朝灭亡,其中有个短暂的消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妥而废除了谥号,秦亡后,西汉建立后又重新恢复谥法(谥号)。
谥号的好坏我们可以从字看得出此人生前的作为,谥号也分好、一般、不好三种分类。谥号一般只是一到两个字,到了唐之后谥号才突破了两个字以上,有的长达十个、甚至也有二十个以上的,最长的莫不过清朝的努尔哈赤,他的谥号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简称为清高帝。
好的谥号基本是高、文、武、康等都属于美谥,而唐朝到宋初期文官最好等级最高谥号是“文贞”后改为“文正”,我们前面所说的曾国藩的谥号就是“文正”。而说到古代帝王评价最高的谥号就是高,在谥法中是这样描写高的;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高的谥号一般属于立朝开国皇帝,比如我们熟知的刘邦和朱元璋、努尔哈赤他们的谥号都是高。
其次再是文、武、康、景、章、明、等等。代表人物有汉文帝、汉武帝、汉景帝,武一般代表在开疆拓土方面一成就,说什么到惠这谥号大家可能就不服气了,说汉惠帝刘盈、连白痴晋惠帝司马衷都得到这么好的谥号,其实刘盈这“惠”是代表他生前仁慈柔和、慈恩爱民、德威可怀而得。至于晋惠帝司马衷为什么得到惠,可能是由于后继者给矛他一个仁慈爱民曰惠。
我们再说一些恶谥,炀、厉、幽、隐都是恶谥,例如周厉王,他是第一个得到恶谥的人,他死后根据生前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得谥名周厉王。周幽王得“幽”是谥法中的淫德灭国曰幽。
连大名鼎鼎的赵雍前期明朗,后期因让位于赵何(废长子赵章立庶子赵何为太子),自己称主父,掌握军政大事,因不忍心冷落赵章欲将赵国一分为二,而发生宫庭政变,自己却饿死在宫中。死后根据他前期攻灭中山国的功绩威疆敌德曰武,而他后期以乱而不损曰灵,是为赵武灵王,以至表达的他功与过。而隋炀帝的谥号来由是好内远礼曰炀。
其实谥法里不但有美谥和恶谥,还有一个是同情和悲哀的谥号,如悼、哀,例如秦武王因去周王畿举鼎而亡,23岁的秦武王仅仅在位四年就去世,给他上了秦悼武王(未中早夭曰悼)。汉哀帝则是早孤短折曰哀、德之不健曰哀。
总而言之对于谥号的用法起初是可以判断一个人一生的概括的,而到了唐朝之后,谥号相对地来说已经不是之前那么回事了。因为庙号的乱用,谥号的数字也越来越长,以往按照祖有功宗有德严格的标准才可以有庙号,而到了唐朝,每个继位的帝王都给前任的帝王上庙号和谥号,谥号则更像尊号,而不是再像之前属于盖棺定论的一生成就,反倒是庙号变成了一个君王死后盖棺定论的评价,从此也只识庙号而不识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