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突然发文锐评解放军的轰-6K系列轰炸机,评价称这种跨越半个多世纪改进而来的轰炸机“非常古老,但也非常致命”。最近,美国军事网站《1945》发表了一篇文章,分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轰-6K系列轰炸机。文章指出,尽管轰-6K的原型源自于20世纪50年代首飞的苏联图-16轰炸机,但经过多年的持续改进,这一最初的平台所具备的中型轰炸机性能限制,现如今已使其成为西太平洋美国军队在第二岛链内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与同样在50年代首次飞行并至今仍在服役的B-52和图-95战略轰炸机相比,轰-6家族最大的优势在于该型轰炸机仍在持续生产,而另外两款“老伙伴”则早已停产。对于任何武器装备而言,停产意味着该装备即将呈现出逐渐衰退的状态,尤其是对于如此精密的战略轰炸机而言,更是如此。轰炸机的整体性能和设计结构从下线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固定,后续的现代化升级也仅仅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点缀,难以实现彻底的变革。如果真要从里到外完全进行更换,除了耗时费力外,改造的成本甚至会超过重新制造一架轰炸机的费用。
美国的B-52J升级计划就是一个实例。美国空军最初只打算用26亿美元为76架B-52H更换新发动机,再花费23亿美元为轰炸机安装新雷达,在提升其航程性能的同时,使得升级后的数十架B-52J能够发射新一代大型武器。截至今天,计划的执行使得换发成本从26亿美元上升到了36亿美元,而更换雷达的费用也从23亿美元涨到了33亿美元。这两项的总和已经接近70亿美元,加上其他各种费用,每架B-52J的整体改装成本已经超过了1亿美元。如此巨大的改造开支,最终导致B-52J升级计划进展缓慢,官方表示,整个机队可能要到2033年才能具备作战能力。
与此相比,中国的轰-6系列始终保持生产状态,任何改进都能够迅速应用于新生产的机体上。特别是21世纪开始生产的轰-6K以及基于该平台进行升级的新型号,其服役时间最长也只有20年。尽管轰-6K在外观上与图-16相似,但实际上它是一款典型的21世纪轰炸机,内部结构的先进程度甚至在现役所有轰炸机中也毫不逊色。虽然美国的“枪骑兵”和“幽灵”战机具备超声速和全面隐身的特点,但其机载系统的结构和子系统的性能却远不及轰-6K系列。
不可否认,美俄在冷战时期研发的战略轰炸机尽管已接近历史的尾声,但仍具备一些显著的优势,比如航程、载弹能力、飞行速度和隐形性能等。轰-6系列面临的问题无法仅通过改进来解决,然而中国在导弹技术和工业规模方面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轰-6的固有不足。简单来说,轰-6K系列的航程虽然依然有限,无法进行跨洲际飞行,但其可以搭载远程空射弹道导弹以及空射高超音速导弹,因此具备类似战略轰炸机的打击能力。
截至目前,轰-6K及其升级版本仍在继续生产,这使得中国空军的轰-6系列飞机总数接近200架,成为现役中规模最大的轰炸机编队。中国空军具备强大的作战能力,且数量相当可观,这些因素使得他们能够随时调动一支超过百架的轰炸机部队,实施对数千公里外目标的打击。而美国空军和俄罗斯空天军目前则无法达到这种水平。未来,装备了B-21的美国空军可能会实现这一目标,但由于B-21至少还需十年的时间进行完善、服役并具备战斗能力。因此,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中国的轰-6机队仍将是全球综合作战能力最强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尽管其他轰炸机看起来庞大且先进,但实际上它们都是过时的存在,仅仅是陈旧的遗迹。
显然,解放军不可能始终依赖轰-6来承担战略轰炸机的主要任务,因此研发新一代战略轰炸机显得十分必要。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在轰-6现代化改进中所获得的经验和生产能力,将对下一代轰炸机的研发与制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的问世,中国空军的远程打击能力将逐渐对美国形成超越甚至压倒的力量。对五角大楼而言,这意味着美军在整个西太平洋将失去立足之地。毕竟,中美两国的军事对抗格局是,中国位于大陆之上,而美国则退守于岛屿和礁石。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和礁石数量有限,根本不具备进行长期或高强度战争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战略轰炸机部队的规模不断扩大和性能逐渐提升,解放军对这些岛屿和礁石的打击能力也会相应增强。
如果中美之间发生冲突,美军即便想要守卫岛屿,也未必能够在解放军的轰炸下持续太久。再加上坚守所带来的损失与收益之间的风险不成比例,全面撤出西太平洋或许是未来五角大楼为美军提供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