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10岁男孩张某侨被生母谢某某及继父王某某虐待致死案件,因生父张先生在2025年4月25日第二次庭审中明确要求判处凶手死刑,引发广泛关注。以下为案件核心信息及社会反响:
案件核心事实案情经过
张某侨父母于2022年离婚后,其随生母谢某某及继父王某某生活。2023年5月3日,谢某某报案称孩子“离家出走”,警方于5月23日在王某某老家的墓地发现其遗体。尸检显示,孩子生前遭受严重虐待,包括肋骨被踩断、牙齿脱落、耳朵出血等。谢某某与王某某曾参与拍摄“寻子”视频,被指为掩盖罪行而表演。
法律进展
检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和虐待罪对谢某某、王某某提起公诉。生父张先生主张“杀人偿命”,并质疑谢某某以怀孕为由规避死刑(亲属称其已结扎,怀孕真实性存疑)。律师分析,若继父被认定为主犯且存在故意杀人情节,可能面临死刑;生母若被认定参与共同犯罪,量刑或受其是否怀孕影响。
社会争议监护权漏洞:案件暴露离异重组家庭中监护权执行缺失,亲属及村民称王某某性格暴躁且有家暴倾向,但孩子未能得到有效保护。
公众情绪:村民自发为张某侨送葬,舆论普遍呼吁严惩凶手,认为“家庭成员身份”不应成为减刑理由,并援引内蒙古类似案件(施暴者被判死刑)作为先例。
法律争议焦点罪名认定
法律界对谢某某、王某某的行为定性存在分歧:若虐待与杀害行为存在时间间隔,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与虐待罪数罪并罚;若虐待直接导致死亡,则可能定性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虐待罪最高刑期为7年,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最高可判死刑。
量刑困境
司法实践中,家庭成员犯罪常面临量刑争议。例如,上海3岁男童被生父女友虐待致死案中,检方以虐待罪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起诉,生母同样要求死刑,但生父未被追责引发质疑。
关联案件与社会影响同类案件对比
内蒙古案(2024年):3岁女童被生父及女友虐待致死,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和虐待罪判处女友死刑、生父无期徒刑,成为司法严惩施暴者的典型案例。
威海案(2025年):5岁男童遭生母及其男友虐杀,家属同样要求死刑,凸显虐童案件量刑标准与公众期待的落差。
制度反思案件引发对监护权制度、儿童保护强制报告机制的讨论。律师建议完善离婚后监护权交接审查,强化社区和医疗机构对未成年人异常情况的主动干预。
目前山西案件仍在审理中,公众期待司法机关突破“家事”范畴的桎梏,以判决强化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