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马签署了一项总投资高达890亿元人民币的东海岸铁路项目合作协议,这条铁路计划连接马来西亚东部与西部,成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
仅仅两年后,马方突然违约,拒付高达361亿元人民币的赔偿金,还一度寻求转向日本合作。
中国的态度如何?马来西亚最终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
东海岸铁路项目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宏大的使命。
它计划将马来西亚相对落后的东部与发达的西部连通,全长688公里,贯穿多个重要城市,不仅能带来8万个就业岗位,还能极大提升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马来西亚虽然有建设的愿望,却缺乏足够的技术实力和财力,因而选择与中国合作,交由中国企业进行设计和建设。
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中国有经验、有资金,马来西亚则希望借助中国的技术和投资,快速弥补基础设施短板。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
2018年,93岁的马哈蒂尔·穆罕默德重返总理职位,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大刀阔斧地削减基础设施开支。东海岸铁路项目,作为前任政府主导的大型工程,成为他的“靶子”。
马哈蒂尔政府以“国家财政赤字过大”为由,宣布暂停项目施工,并声称中方在报价中存在“回扣”和“高估成本”的问题,单方面撕毁了协议。
更令人意外的是,根据合同,违约方需要支付高达361亿元人民币的赔偿金,马来西亚却一口咬定“没钱赔偿”,直接把账赖下了。
这样的做法不仅让中国企业受到了损失,也在国际上引发了批评。一边是中国企业在国际项目中的信誉受到质疑,一边是马来西亚的国际信用也被严重损害。
毕竟,国际合作的基础是契约精神,一个国家单方面撕毁协议而拒付赔偿,势必让潜在的投资者感到不安。但马来西亚显然没考虑太多,马哈蒂尔随后开始接触日本,想让日本企业接手项目。
马来西亚的“以日代中”策略看似聪明,其实并不算一个好办法。
这个项目规模庞大,投资高昂,技术要求极高。即使是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无法轻易承担其中的风险。而且,日本对于接手项目的条件非常谨慎。
一方面,日本明确表示,马来西亚需要先解决与中国的违约争议,否则接手项目将不可行。另一方面,日本深知,这条铁路的盈利能力存在不确定性,在马方财政状况如此不稳定的情况下,日本不愿意成为替罪羊。
最终,日本拒绝了马方的请求,这一策略彻底失败。
这一波操作让马来西亚陷入了尴尬。项目停滞,债务问题未解,国内经济发展受到拖累。
在国际社会中,马来西亚的信誉度也进一步下降。对于一个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这是一次代价昂贵的试探。更糟糕的是,马哈蒂尔政府内部对于这一策略也并非一致赞同。
东海岸铁路作为马来西亚民众高度期待的工程,其停滞引发了公众的不满。
迫于内外压力,马哈蒂尔最终不得不重新向中国寻求合作。2019年,中马双方经过多轮艰难谈判,终于达成了一个新的协议。
根据调整后的方案,东海岸铁路的总长度从最初的688公里缩短为648公里,总投资从890亿人民币降至735亿人民币。为了缓解马来西亚的财政压力,每公里造价从原来的2320万美元降至1670万美元。
此外,马来西亚铁路公司持股比例提高至50%,以便更多地参与项目收益分配。
项目重启后,进展迅速。2019年7月,东海岸铁路重新开工;2022年,重要隧道工程顺利贯通;2025年初,多个站点建设接近完成。
据计划,这条铁路将在2027年全面竣工并投入运营。尽管经历了波折,但项目重启后带来的利好已经显现。
中企为马来西亚培养了5000名本地铁路技术人才,创造了6000多个就业岗位,同时与当地政府合作,注重环保措施,推动区域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站在2025年的今天回望整个事件,马来西亚的决策显然存在短视的问题。
暂停项目不仅延误了工程进度,也让马来西亚的经济复苏错失良机。而拒绝支付违约赔偿,更让国际社会对其信用体系产生了质疑。
国际合作不仅仅是资金和技术的交换,更是信任和责任的体现,而短期利益的得失不能凌驾于长期发展的战略考量之上。
对于中国而言,在面对合作伙伴违约时,没有选择简单地撕破脸,而是通过谈判和调整继续推动项目落地。这种态度维护了中国企业的利益,更是大国风范。
随着东海岸铁路的建设接近尾声,这条贯通马来西亚东西经济命脉的铁路,终将改变整个国家的交通格局和经济版图。
无论经历了怎样的波折,最终的成功都向世界证明,信任和合作才是国际关系的核心力量,没有信任作为基础,任何合作都有可能化为泡影,而诚实守信更是一个国家的门面和脊梁。
马来西亚的这次教训,也将长久地留在国际合作的记忆中。
对于中马双方来说,这既是一次磨合,也是一次成长。而对于全世界,这更是一堂深刻的全球化合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