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航空发动机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国产化的比例就已经达到了90%左右。此后在苏式发动机的基础上,我们又逐步迈入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阶段。
毋庸置疑,我国的发动机是在苏式的基础上,历经仿制改进、购买专利国产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几个阶段一步步走来的。
时至今日,无论是军用战机还是民用飞机,我国已摆脱了苏式发动机的影子。邻国印度的媒体不禁感慨,他们的发动机为何不国产化?何时才能摆脱对他国的依赖?
印媒要想知道答案,得首先问问他们自己,在航空发动机的研发道路上,究竟有没有像中国一样一步步去推动。
第一台航空发动机M-11现代很多人只听说,新中国成立初,我们购买并装备了大量苏式武器。其中像航空发动机这些关键组件,也都是一并买来的。
不过很少有人听说,在购买的同时,我们从起步阶段,也在推动一系列的国产化进程了。虽说当年我们没有任何工业基础,技术领域更是空白,但这份决心从未改变。
国营331厂,也就是现在的航发南方公司,在五十年代初就接到了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任务。
从立项到设计,再到随后的制造和试验成功,前后只用了七个月零三天的时间,就成功试验了M-11。
1954年10月,毛主席还亲自写信嘉勉了331厂,并说对我国飞机制造和增强国防力量都是好的开端。
这台发动机,意义大于实用价值,这表明我国拥有制造能力,尤其是在工业基础打下之后,我们更能批量生产制造。
涡喷-5开启的仿制改进阶段吴国辉是特级飞行员,曾担任过八一飞行表演队队长。30多年来,他飞过各类型号的战机,对于核心部件发动机,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此前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国独立的航空发动机工业体系很早就建立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从建国初期就能仿制和生产发动机。
从五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国产发动机的比例已经达到了90%左右。有没有独立的发动机工业体系相当关键。
比如说印度,他们的发动机除了购买他国的产品外,即使在本国研制生产,多年来也只是跟法国和美国等国合作,而且还没有成熟且应用的产品。
另一方面,早年的国产化,和现代的国产化还有一个本质区别。早期的国产化,是我们引进他国的产品,然后能独立的进行仿制和改进,并能完全独立生产。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能力,航空发动机的复杂性有目共睹。我们没有任何基础,最关键的是没有知识产权,就是说用别人已有的技术,得掏专利费。
不过,我们可以进行自主化的仿制生产,在这个基础上还能对发动机的性能进行改进。我国发动机的国产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一点点开始的。
第一台涡喷-5发动机,是在1956年的沈阳诞生的,这台发动机的基础是仿制。从那以后,各型号的航空发动机,都是仿制和改进的型号。
即使仿制生产也很难,现在把美国的一台发动机送给印度,在没有外人帮助的情况下,印度肯定不能仿制出一模一样的来。
想象一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完全没有现在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条件。别人卖给你发动机,并不会贴心送来操作说明书,更不会告诉你发动机如何正确拆解。
而对于发动机这种精密的设备,在拆解过程种不能出现丝毫差错。我们就是在零基础上完成的。
经过早期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发动机的水平和能力,和世界的主流技术水平相差不大。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我们没有完全自主化的产品。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自然就不能掌握核心技术。这就导致,几个主要国家的发动机都更新升级了,我们还在原来的涡喷系列上改进。这样一来,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不过,早期的涡喷系列发动机,也都主要应用在国产的歼-5、歼-6、歼-7和歼-8战斗机上。
国外在进行升级更新,我们自然也不能落后。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对于发动机的发展方向,国内也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主要思路有两个,是继续引进国外的产品仿制呢?还是放弃原来的思路进行自主创新?
在随后发展中,采取了两条思路并行的措施。即一边购买国外专利进行技术转化,另一边推动自主化知识产权研发。
“太行”系列发动机的诞生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本世纪初我们推出了涡扇-10发动机,它的代号为“太行”,这是国内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
此外,这期间的涡喷-14也研发定型,即“昆仑”发动机。两款发动机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终于从改进迈入了完全自研的道路。
放眼整个世界,美、俄、英、法之后,我国是第五个能完全独立研制和生产发动机的国家,也就是说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原创”。
经过近20年发展,太行系列发动机,早已装配在歼-11、歼-15和歼-16等战机上。在歼-20上,也有部分机型使用了该发动机的改进款。
除了战斗机外,我国在运输机领域使用的涡桨发动机,在直升机领域使用的涡轴发动机,多年来也从引进、消化到全部国产化了。
综上所述,国产发动机的历程,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印度现在羡慕我们的发动机国产化了,他们自己多年来并不是没有发展的时间,而是没有去做。
和法国的合作无疾而终印度的光辉战机叫喊了几十年,至今还未完全列装部队。笑料不断的背后,正是发动机研制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
还在上世纪80年代,印度就提出要研制新型的轻型战斗机,并将其命名为“光辉”。当时的印度野心勃勃,提出不光飞机要国产化,发动机也要国产化。
研制发动机的任务,交给了印度的燃气涡轮研究所。由于印度没有技术,只能寻求外部的技术支持,当时他们找到了法国的斯奈克玛公司。
从起步阶段就能看出,印度的思路跟我们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最初虽然也是引进产品和技术,但整个过程是独立化仿制生产。印度则是直接找有技术的国家合作,还美其名曰“国产化”。
即使有外部技术的支持,整个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原计划到1997年,发动机就完成交付的。
可直到1995年,被命名为卡佛里的发动机才初步成型。又过了一年,整个发动机才开启试验。原来的计划,也就完全作废了。
此后,由于印度核试验,美国和西方对其展开了制裁,印度和法国的合作也就中断了。可这时候,卡佛里发动机还未研制成功。
也就是说,光辉战斗机的飞机壳子造出来了,但就是没有发动机。印度人在十几年的合作中,完全没有从法国那里学来什么技术。
没有了支持,印度根本没法独立推进研制。于是,印度只能放弃卡佛里发动机,转而向俄罗斯寻求帮助。
从俄罗斯再转向美国跟法国中断合作后,印度又找到了俄罗斯人。印度的想法是,在卡佛里发动机的基础上,让俄罗斯提供技术支持。
但接下来发动机的推力不足问题,始终没能得到有效解决。合作没办法推进下去,战斗机又急着使用,印度只能又一次中断合作。
此后,印度人又把目光瞄向了美国通用公司,订购了该公司的F404发动机。这也意味着,印度卡佛里发动机的研发彻底失败。
还在2008年的时候,印度就表示,与法国公司的合作早已中断。这时候,距离印度提出发动机的国产化已经快要20年了。当年的法国公司,也早已改名为赛峰集团了。
至于弃之半路的卡佛里发动机,完全成了鸡肋产品——食之无肉弃之可惜。它最大的毛病就是推力不足,完全不能满足战机的正常使用。
产品虽然不行,但是花出去的钱可不少。当初投入为8970万美元,等到项目终止的时候,印度至少已经投入了33亿美元了。
有意思的是,2016年的时候,印度试图和赛峰集团重启卡佛里发动机项目,但最终印度人还是放弃了。
因为法国人说了,修修补补无济于事。而要做大的改动,印度方面又不想再投入资金。关键印度还一再想要“原创”头衔,他们担心赛峰集团过度介入技术的话,最终成型的产品,就不是原来的卡佛里发动机了。
所以说到底,印度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投入资金多少,也不是跟谁合作,而是自始至终,他们似乎从未想过进行独立的研制。
此后,说好的发动机由通用公司提供,后者提供的类型不但不是最新款的,且还一再延迟交付。
印度人倒是想骂娘,可其实他们并没有资格骂。因为放弃独立研制,就意味着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国产化。
结语在发动机国产化的道路上,印度最大的问题就是反复无常。他们本可以在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技术的研究,但很显然印度没这个耐心。
一款产品不成,就会立刻转变方向,从另外的国家引进新的产品或者技术。这样一来,所有的技术都不能形成体系,因为每家的技术在底层逻辑上都是完全不同的。
对比之下,我们的发动机国产化,是因为从开始就知道,中间的研发历程不会一帆风顺。沉下心来去做,经过几十年的一步步推动,才构成了自己的技术体系。
在这一点上,印度此前已经浪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接下来,由于急于要和我国对比,他们肯定还是不会去沉下心来搞研发。未来的几十年,应该还是会白白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