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门要常打开,户要常关闭”,门和户分别指什么?啥区别

圣女果看星座 2024-09-09 20:01:53

俗话说:“门要常打开,户要常关闭”,门和户的区别到底是什么,为何又有这样的话呢?

门是进门的门,那户就是出户的户,门和户就像“兄弟”,但这两个“兄弟”却有着不同的功能。

门和户的功能有所不同

我们常开口说:“我到你家门前了”,或者“我已到你家门口了”。

所说的“门”和“门口”指的是同一个意思,那么什么才是“户”,由此可推测出这两个“兄弟”也有一定的作用,所谓“户”和“门”指的就是大门。

而且在古代区分这些的标志有:“户”的字本身就有两个意思。

一个是“家”的意思,另一个是“门”的意思,而且“户”和“门”可以理解为是一对兄弟,因为这两个字通常情况下也只有放在一起才能够组成词。

现代汉语一直把“户”当做“家”的代名词。

但是它们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比如:“户口”,在古代只是家中所登载人口的清册。

自秦朝以来,户口成为国家重要的人口统计制度之一,它不仅与纳税、赋役等有关联,还是统治者了解百姓情况和实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

《过秦论》就谈到:“王安石作传时,秦帝王非不知诗书,然不曾作为汉明帝时出不错之事。”

后来由于作为民间家庭户籍登记,“户籍”逐渐从国家那里脱离出来。

宋朝以后,各地的户籍由政府征税和赋役时掌握,而慢慢退居到民政部门控制。

这样就为人口管理留下了一个松弛的渠道。

到清朝后期,虽然仍然保留政府统一管辖的制度,但它的权力却越来越小。

到了民国之后,“户籍”逐渐变成了与公民身份紧密相连的东西。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和政府之间就没有间隙了。

只不过,那些居无定处、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的人很快就会被洗脚屋或妓院的门户卡住,城里人看不见这些人家的“户”。

古代将门和户称为闾里

古人将“门”和“户”统称为“闾里”,也就是大门所在的地方。

而这个“闾里”不仅代表了一个地方方位上的意义。

还有一种比喻的说法就是阐释事物本质上最内里的东西。

比如政事上的决策过程、社会上的身份等级等等都可以当作闾里。

在《左传》中也有相似的用法。

季孙氏有一个叫做曰齐的人跟随季孙氏去见公子见梦璧时大声哭叫。

然而季孙氏对他说道:“你不能在这里哭吧?”

而曰齐不以为然说道:“将军不哭就不会有人会哭么?”

并接着又说:“哭就是哭嘛,何必如此小心翼翼大惊小怪。”

但是季孙氏却默契地朝后面看了一下,说:“你去这里面哭吧。”

曰齐对季孙氏说道:“你为什么要在这里给我开后门呢?”

其实他说话并不是在问季孙氏为何要给他开后门,而是在告诉他季孙氏本身就是开后门的人。

对于曰齐来讲,他的实力不算很深厚,但由于没有闾里之根基,只能够暂时寄人篱下。

所以对于季孙氏这样的人来说,何会碌碌无为呢?

因此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的潜力深深埋藏。

古人关于礼节的记载

《周礼》中记载古人的礼节原本就是以“四方”为基础来进行划分的。

刚开始第一步确定大宗师作为东面方向的指挥机构的大庙位置所应当对应的方向是正北方。

第二步就是宗伯作为北方方向的地面指挥所应当对应的位置为西方。

然后再往后面的三步就是确定出三个重要官职:即司马、司空、司徒分别对应着南、西、东三个方位。

这个时候遥远不过三千里也会被划分成九个方向:北偏东、东偏南、南偏西、西偏北、南偏西、南偏东、东偏北以及西偏南。

开头三步的划分其实是非常宽泛的,它们不仅有着清晰的地域划分同时也有相应的客观指向性。

但是后来往后三步却不然了,它们只是一些相互叠加起来的小地方划分方式,是由于古人对于判断方向比较简单粗暴。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并且逐渐占有某个地方而产生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利益而进行划分出来的。

这个时候不论是地方还是人都像那“三步”一样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渐渐趋向更加细微复杂的状态发生变化。

门和户分别指什么?它们又有什么样子的区别?信上所述应该知道明白了,俗话说:“门要常打开,户要常关闭”,可能会让我们产生懵懵懂懂之感,但实际上这句话蕴含着人生哲理。

0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