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料】日本-库页岛-清朝之间的物质交换

隔岸观史 2025-02-14 09:19:47

参考资料

佐々木史郎著『北方からきた交易民-絹と毛皮のサンタン人-』日本放送出版協会<NHKブックス>、1996年6月。ISBN 4140017724

【据说至今黑龙江下游的一些人仍然称自己是阿伊努人的后代,很可能就是当时被掳走的阿伊努人后裔……】

“山丹人”一词,原意是指从亚洲大陆北部抵达库页岛的人,具体来说他们来自黑龙江下游。通过阿伊努语“Shanta”或“Santa”传到了日本,转写成了日语山丹(山靼、山旦)。

该术语最早出现在 18 世纪的日本历史文献中,并在18世纪下半叶广泛使用,但在此之前该地区被称为“东鞑靼”。

1809年,间宫林藏(Mamiya Rinzo)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山丹人他们居住在从Kazamar村到Jare村的地区。人们认为现今的乌尔奇人是他们的后裔。

“山丹贸易”一词最早由日本朝鲜史研究学者于1928年(昭和3年)使用,日本人将黑龙江下游山丹人居住的地方也叫山丹国。

在山丹贸易之前,日本北部的一些强势氏族,在虾夷地(北海道)设有水军基地,与面向日本海的亚洲大陆直接进行贸易。

17世纪80年代,松前藩的商船经过虾夷最深处的宗谷(现北海道宗谷开拓局),通过这里的阿伊努人与山丹人进行贸易。宝历年间(1751-1763年),商船开始向位于库页岛南端的定居点白主町派遣,并在此设立了商栈、。1791年,库页岛商栈正式开业。

山丹人带着来自亚洲大陆清国人赏赐的官服、布料、鹰翎、蓝宝石等来到库页岛和北海道。

另一方面,阿伊努人则用狩猎获得的毛皮,以及日本人带来的铁制品、大米、酒等在卸货处换处(運上屋)与大和人从日本带来的货物进行交换。

另外,从18世纪中叶到山丹贸易改革前后,居住在北库页岛附近的部分阿伊努人不仅从事山丹贸易,还在日本的藩属制度下担任官职。

1855年蝦夷地(北海道)再次成为幕府的直辖领土后,山丹贸易依然继续进行。间宫海峡对岸,山丹人聚居的黑龙江下游地区,根据清国与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于1860年被割让给俄国,成为俄国滨海边疆区。

由间宫林藏口述、村上贞助编写,于1811年呈交幕府的『東韃地方紀行』详尽记述清国在黑龙江下游德仁村建立的「満州仮府」与山丹人的贸易,以及北方民族对清过官员的进贡情况。

日本人通过山丹贸易获得的中国大陆及清朝的物产,通过东海路、西海路运输到江户、大阪等地,受到高度评价。其中尤为著名的是刺绣华丽的清代满族官服,被称为“山丹服”或“虾夷锦”,松前藩主曾经赠送给德川幕府将军的礼物。

当时,松前藩知道这种布料是从中国传入的,但却隐瞒了这一事实,并将其命名为“虾夷锦”,垄断了锦的进口。阿伊努人为了获得虾夷锦而欠下巨额债务,这导致了他们与山丹人之间的摩擦,因为一些阿伊努人被掳走来偿还债务。

据说至今黑龙江下游的一些人仍然称自己是阿伊努人的后代,很可能就是当时被掳走的阿伊努人后裔。

1 阅读:63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