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盘点丨腰椎退行性疾患诊疗学术进展

淙淙康康 2024-03-06 10:02:58

当代医学领域日新月异,研究者们在探索腰椎退行性疾患的前沿,持续为医学界贡献着新的认识和解决方案。随着2023年的谢幕,让我们一同回顾这一年在腰椎退行性疾患诊疗学术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以期为从事腰椎退行性疾患领域研究的同道们提供最新的学术进展参考。

笔者对5个脊柱外科领域顶级专业期刊(Spine, European Spine Journal, The Spine Journal,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Global Spine Journal),以及骨科(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神经脊柱外科(Neurosurgery)的权威期刊在2023年发表的原创性研究进行了全面检索。检索关键词包括:腰椎退行性疾患(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tenosis),腰椎滑脱症(Lumbar spondylolisthesis),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在与腰椎退行性疾患相关的201项研究中,我们从发表杂志、作者国家、研究群体、研究主题、研究设计这5个维度进行全面盘点,并根据不同患者人群,筛选出12项代表性研究。

一、发表杂志分布情况

7个期刊发表的腰椎退行性疾患相关文章共201篇,其中European Spine Journal 84篇,Spine 54篇,The Spine Journal 31篇,Global Spine Journal 20篇,Neurosurgery 6篇,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5篇,Journal of Neurosurgery 1篇。

图1 发表杂志分布情况

二、发表国家分布情况

文章第一/通讯作者来自的国家部分分布参见图2。其中排名前6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63),中国(36),日本(22),韩国(18),加拿大(11),瑞士(11)。

图2 发表国家分布情况(部分)

三、研究群体分布情况

在各类腰椎退行性疾患中,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最多,其次依次为腰椎滑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间盘源性腰痛。鉴于在脊柱侧弯领域已对退行性脊柱侧弯进行总结,故本文将聚焦于其他几大腰椎退行性疾患。

图3 研究群体分布情况

四、研究主题分布情况

针对不同类型的腰椎退行性疾患,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一直是持续的研究热点。而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更多研究聚焦于退变发生的机制以及影像学在该疾患中诊治的重要性。对于腰椎退行性疾患,手术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不少研究者推陈出新,对手术技术进行不断创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术思路。此外,随着医学领域对人工智能应用的广泛探索,腰椎退行性疾患领域也迎来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

图4 研究主题分布情况

五、研究类型分布情况

对于研究设计,绝大多数的临床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82%),前瞻性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仅占12%。由于在临床中开展随机对照试验的难度较高,少部分学者逐渐开始使用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队列研究(2%)以模拟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设计。在所有研究中,单中心研究占比94%,多中心研究仅占6%。鉴于我国拥有众多临床中心和庞大的患者人群基数,未来我们应注重临床资源的充分利用,积极开展前瞻性及多中心研究,以提升研究质量和证据等级。

图5 研究设计分布情况

六、代表性研究

1.腰椎管狭窄症

(1)Hwang RW, Briggs CM, Greenwald SD,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Single-Level Lumbar Stenosis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2-Year Mortality and Total Cost Compared with Nonsurgical Treatment: A Risk-Adjusted, Paired Analysis. J Bone Joint Surg Am. 2023; 105(3): 214-222. doi: 10.2106/JBJS.22.00181.

美国波士顿塔夫茨大学医学院Raymond W. Hwang教授团队报道了美国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2年死亡率和总成本的一项风险调整的配对分析研究。该研究对2011年至2017年美国医疗保险国家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6153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在美国医疗保险人群中,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相比,2年死亡率和总医疗费用显著降低。该研究发表在2023年2月JBJS杂志上,得到了哈佛大学医学院Daniel G Tobert教授的高度肯定。

(2)Getzmann JM, Ashouri H, Burgstaller JM, et al. The Effect of Paraspinal Fatty Muscle Infiltration and Cumulative Lumbar Spine Degeneration on the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Spinal Canal Stenosis: Analysis of the Lumbar Stenosis Outcome Study (LSOS) Data. Spine (Phila Pa 1976). 2023; 48(2): 97-106. doi: 10.1097/BRS.0000000000004477.

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Jonas M. Getzmann教授团队探究了椎旁脂肪肌浸润和累积性腰椎退变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共纳入非手术治疗组116例(74.8±8.5岁),手术治疗组300例(72.3±8.2岁)。研究结果发现,在LSOS队列中,椎旁脂肪肌浸润较重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更高的残疾率和更差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相关,累积性腰椎退变与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3)Corazzelli G, Capece M, Pizzuti V, et al. 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d spinal surgery: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289 consecutive elderly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stenosis. J Neurosurg Spine. 2023; 40(2): 125-131. Published 2023 Oct 27. doi: 10.3171/2023.8. SPINE 221332.

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Giuseppe Corazzelli教授团队对289名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外科手术中的抗血栓治疗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其中183例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为实验组,106例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外科手术中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避免早期并发症,并且可以安全地继续进行围手术期治疗。

2.腰椎滑脱症

(1)Andresen AK, Wickstrøm LA, Holm RB, et al. Instrumented Versus Uninstrumented Posterolateral Fusion for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Bone Joint Surg Am. 2023; 105(17): 1309-1317. doi: 10.2106/JBJS.22.00941.

丹麦利勒贝尔特医院脊柱外科与研究中心Andreas K. Andresen教授团队报道了腰椎滑脱后外侧融合术与非融合术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研究团队将54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为融合组,对照组为非融合组,并进行2年随访。研究结果显示,退行性椎体滑脱患者的内固定融合术和非内固定融合术,患者的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但是非内固定融合术组2年骨不愈合和再手术率明显较高。

(2)Thornley P, Urquhart JC, Glennie A, et al. Functional outcomes correlate with sagittal spinal balance in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surgery. Spine J. 2023; 23(10): 1512-1521. doi: 10.1016/j. spinee.2023.06.004

加拿大西部大学健康科学中心Christopher S Bailey教授团队报道了退行性腰椎滑脱外科手术结果与矢状面脊柱平衡关系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该研究共纳入243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随访1年。研究结果发现,术后1年PI-LL匹配不佳,背部疼痛和腿部疼痛与术前LL以及SVA密切相关。作者认为,为了优化腰椎退行性滑脱治疗的功能结果,术前应重点关注局部和整体矢状面脊柱的相关参数。

(3)Wang D, Chen X, Han D, et al. Radiographic predictors of reaching 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 following lumbar fusion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Eur Spine J.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13, 2023. doi: 10.1007/s00586-023-08051-2.

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鲁世保教授团队探究了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腰椎融合术后达到最小临床差异的影像学预测指标。该研究共纳入91例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且随访至少1年。研究结果显示,腰椎后路融合术后达到最小临床差异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表现出术后脊柱-骨盆参数明显的改善。较高的腰椎节段性前凸角差值、较高的骶骨倾斜角差值和较高的术后骶骨倾斜角是与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实现最小临床差异相关的关键参数。

3.腰椎间盘突出症

(1)Park SJ, Hornung AL, Barajas JN, et al. Prediction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resorption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a prospective, multi-imaging and clinical phenotype study. Spine J. 2023; 23(2): 247-260. doi: 10.1016/j. spine.2022.10.003

美国拉什大学医学研究中心Dino Samartzis教授团队对腰椎间盘突出再吸收的问题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多影像和临床表型研究。共纳入93例诊断为急性症状性LDH的患者,其中早期吸收组23例,晚期吸收组67例,平均年龄48.7±11.9岁。该研究是第一个全面的影像学和临床表型的前瞻性研究,并且确定了早期LDH吸收的不同决定因素。24.7%的LDH患者可发生早期吸收,其决定因素主要有椎间盘突出体积大小,L4椎体后缘的高度以及骶骨倾斜角。

(2)Han P, Jiang F, Zhang L. The role of ADAMTS6 and ADAMTS17 polymorphisms in susceptibility to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 Chinese Han population. Eur Spine J. 2023; 32(4): 1106-1114. doi: 10.1007/s00586-023-07586-8

中国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团队对ADAMTS6和ADAMTS17两个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进行了一项基础研究。对509名患者和510名健康对照组的5个SNP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多因子降维法(MDR)评价SNP-SNP相互作用对LDH易感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基因ADAMTS6-rs2307121和ADAMTS17-rs4533267与LDH易感性相关,特别是ADAMTS17-rs4533267与LDH风险降低有很强的相关性。

(3)Li Z, Gao X, Ding W, et al. Asymmetric distribution of Modic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Eur Spine J. 2023; 32(5): 1741-1750. doi: 10.1007/s00586-023-07664-x

中国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杨思东教授团队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Modic变化的不对称分布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该研究共纳入197例不对称Modic改变患者和92例对称Modic改变患者,研究结果表明,不对称Modic改变患者比对称Modic改变患者更为普遍。Modic改变的不对称和对称分布与LDH位置密切相关;不对称Modic改变患者与腿部疼痛和疼痛程度升高密切有关。手术治疗在不对称和对称Modic改变患者中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改善。

4.椎间盘源性腰痛

(1)Chen J, Liu Z, Xu Y, et al. Anatomic zone divis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umbar sinuvertebral nerves. Spine J. 2023; 23(8): 1223-1233. doi: 10.1016/j. spinee.2023.03.017

中国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黎庆初教授团队对腰椎窦神经的解剖分区及临床意义进行了一项基础性研究。研究团队对10例人体腰椎标本进行腰椎窦神经解剖和免疫染色。研究结果表明,窦神经的区域分布特征在腰椎所有节段上是相似的。相比之下,低节段窦神经的双根起源比例和插入点数量越高;三种吻合方式为同一节段和不同节段的窦神经之间提供了连接;椎间盘的后内侧由相应主干和下邻主干支配,而后外侧主要由副支支配。作者认为,腰椎窦神经的详细信息和区域分布特征,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认识,提高针对腰椎的治疗效果。

(2)Gornet MF, Eastlack RK, Peacock J,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 identification of chemically painful lumbar discs leads to improved 6-, 12-, and 24-month outcomes for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surgeries. Eur Spine J. 2023; 32(6): 1973-1984. doi: 10.1007/s00586-023-07665-w.

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骨科中心Matthew F Gornet教授团队报道了磁共振波谱(MRS)识别化学疼痛的腰椎间盘,可改善椎间盘源性腰痛术后6、12和24个月预后的研究。该研究共纳入78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随访2年。腰椎间盘磁共振波谱用于随后接受腰椎手术的DLBP患者,该技术由美国的Aclarion公司提供,名为NOCISCAN-LS。研究结果表明,通过NOCISCAN-LS后处理椎间盘MRS检查,手术治疗化学疼痛的椎间盘获得了更成功、更持久的临床疗效。作者认为,NOCISCAN-LS为一种有价值的新诊断工具,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选择治疗。

(3)Jin Y, Mao G, Yang C, et al. Establishment of a New Model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with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lobal Spine J. 2023; 13(4): 984-994. doi: 10.1177/21925682211012323.

中国浙江省人民医院骨科陈琪团队报道了一种全新的具有病理特征的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过程。研究团队选用12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2只,通过手术结扎兔腰椎椎体段动脉建立终板缺血性椎间盘退变模型。术后2周随机选取6只实验动物进行随访试验。采用影像学技术证实缺血和腰椎间盘退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纤维环的生长情况,最后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椎间盘髓核中IL-1α、TNFα、II型胶原蛋白、MMP-3、聚集蛋白和PLA2的mRNA表达和蛋白含量。研究结果证实,该团队成功构建了腰椎间盘退变缺血模型,为研究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理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提供了新的途径。

七、总结与展望

7个权威期刊发表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相关文章共201篇,其中European Spine Journal和Spine发文最多,位居前两位;文章第一/通讯作者来自的国家中,美国和中国最多,这与两国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数量最多密切相关;从研究内容上看,腰椎管狭窄的研究最多,其次是腰椎滑脱;从研究的主题来看,目前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外科手术方面,如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影像学等,而病因学及相关的基础研究相对较少。此外,人工智能近年来飞速发展,广泛应用于骨科多个领域,在腰椎退行性疾病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从研究设计类型来看,绝大多数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的队列研究,多中心、前瞻性及随机对照研究相对偏少。展望未来,关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相关的基础研究,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人工智能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值得期待。

盘点总结过去一年脊柱外科相关权威期刊发表的高质量文章,回顾性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有助于我们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方向,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及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创新和突破,为提高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诊治水平贡献力量。腰椎退行性疾病学术进展年度盘点主要集中在骨科及脊柱外科权威期刊,发表在其他期刊上的有意义的研究内容可能未能涵盖,如有遗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海涌

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主任、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

从事骨科脊柱外科基础及临床研究和实践30余年,擅长各种脊柱疾患的诊治,尤其对复杂疑难脊柱畸形等疾患有独到及丰富的诊疗经验,主刀成功完成手术6000余例,患者来自海外及全国各地。先后荣获金柳叶刀奖、京城金牌名医、中国健康传播大使、最温暖医生、中国影响力医生、中国医师十大公益人物、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等荣誉称号,并连续多年位居中国Top10医生脊柱外科之列。

先后主持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基金1000余万元),获得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康复医学科技一等奖、北京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医疗成果一等奖等10余项科研奖励,以第一/责任作者发表各类专业学术文章300+篇(SCI文章150+篇,总IF500+),主编/译学术专著9部,获得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

担任国内外多项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脊柱功能重建学组副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脊柱脊髓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暨腰椎研究学组组长、骨质疏松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互联网骨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学分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器械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脊柱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国际腰椎研究学会ISSLS候任主席;国际微创脊柱学会SMISS常务理事;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RS理事;SCI期刊Global Spine Journal副主编、Asian Spine Journal、Orthopedic Surgery编委;《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等。

程云忠

医学博士后,主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

师从著名脊柱外科专家海涌教授;

研究方向:脊柱侧凸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发表SCI文章14篇(第一作者9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IF≥5分 4篇,累计影响因子53.292;中文文章8篇,实用新型专利1项。

主持北京市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项目1项。

李章富

在读硕士研究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

师从著名脊柱外科专家海涌教授;

研究方向:脊柱畸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SCI论文3篇;

荣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政协提案大赛全国一等奖、202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大赛省级一等奖。

作者:海涌 程云忠 李章富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声明:此文内容及图片由供稿单位提供,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骨科在线观点。

0 阅读:0

淙淙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