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红树林共生养殖:潮沟、闸门与卫星潮汐表的重要性
对虾可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水产,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南方的广东、广西等地就非常适合对虾养殖,那里有着独特的地形和气候。广东部分地区靠近红树林,对虾可以和红树林共生。对虾生长速度挺快的,像南美白对虾3个月左右就能从虾苗长成可出售的商品虾。
但养殖对虾有很多痛点。先说资金方面,前期要投入不少,像虾苗、饲料这些都得花钱,南方一些小养殖户资金有限就很头疼。还有技术,水质要是把控不好就麻烦,水温湿度啥的都得注意。像福建有养殖户,就因水质突变,虾大量死亡。而且市场需求也不稳定,价格时高时低,比如前一年虾多价低,养殖户可能就会亏本。
这时候就想到可以借鉴红树林共生的优势来养虾。红树林能为对虾提供躲避天敌的地方,还能改善水质。在广西钦州就有养殖户尝试这种共生养殖。可这里有个难点就是潮沟疏通的问题。潮沟要是一直不通畅,海水进不来、污染物排出去,对虾生长就受影响。一般每隔15天左右就得检查疏通一次潮沟。
除了疏通潮沟,闸门的开闭也得有讲究,得和卫星潮汐表同步。在山东的某些有海的地方,养殖户开始按卫星潮汐表来安排闸门开闭。以前不这么做的时候,潮水来早了虾可能被冲出去,来晚了又没及时换水。而按照卫星潮汐表来,就精准多了。要是不同地区的养殖场,比如广东湛江和福建宁德,由于地形略有差异,潮汐的规律也不太一样,所以在同步闸门开闭时就得再调整。
在养殖过程中,绿植也有很大作用。像芦苇这种常见绿植,它耐水性能不错,成本还低,能净化水质。和南方的菖蒲相比,菖蒲对水质要求稍高一点,但净化效果也不错。还有北方不常见的野西瓜苗,它比较耐盐碱,在碱度稍高的养殖池周边种一些能改善土壤状况。还有再力花,花朵好看还耐湿,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小气候。它和红树林植物相比,生长速度更快一些,在一些养殖场的池塘边缘种植,很美观,还能吸收一些有害物质。另外,水葱这种绿植,叶子细长像葱管,繁殖能力强,能起到一定的防风浪作用。在养殖场的浅水区种上水葱,一方面能保护岸边,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局部水质。
对于养殖场来说,卫星潮汐表这个概念已经逐渐被重视起来。比如在江苏的一些沿海养殖场,以前没有这种概念,经常错过合适的潮水流进流出时间,现在有了卫星潮汐表后,养殖效益提高了不少。不过南北还是有些差异,在南方的养殖场利用潮汐规律时,要更多地考虑到热带气旋等因素对潮汐的影响。像在海南的一些养殖场,在台风季节就要提前做好防护措施,调整闸门开闭时间,避免虾受到伤害。
从时间跨度来看,在对虾养殖的第一年,养殖户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熟悉养殖环境、调整养殖技术。到第二年,如果能成功实现高效养殖,收益就会明显增加。比如在浙江的养殖户,第一年还处于摸索阶段,到了第三年就盈利颇丰了。
再看看散养对虾的情况。在一些农村的小池塘,农户散养对虾。但散养也有散养的问题,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技术指导。像在湖南的一些有池塘的农村地区,农户散养的对虾产量不高。这时候如果能和红树林共生模式结合起来,利用周边的自然资源改善养殖条件就不错。比如靠近河流红树林边上的池塘,可以借鉴共生养殖的思路,让虾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减少疾病发生。
在养殖场经营时,养殖户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比如在河北的一些养殖区域,养殖户们经常凑在一起交流经验。有的说他在潮沟疏通时发现一些新的技巧,能让疏通效率提高不少;有的分享他怎么根据卫星潮汐表更好地安排闸门开闭,让养殖池水质始终保持在一个较好的状态。
还有不同的养殖场景。在大规模的工业化养殖场,设备和技术的投入比较大,比如在辽宁的一些大型虾养殖场,能实时监测水质的各种参数,包括温度、盐度等。但在农户散养场景中,更多依靠经验。像山东临沂的一些散养户,靠多年的经验判断什么时候该换水,什么时候该投饵。
对虾红树林共生养殖在南方比较常见,像广东的雷州半岛,当地的养殖户利用红树林资源实现共生。在养殖过程中发现,不同的水质条件对虾的生长速度也不同。水质好的地方,虾生长速度快,而水质差的地方,虾生长缓慢还容易生病。所以在养殖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测和改善水质。
再看潮沟疏通周期的问题。如果潮沟疏通不及时,底质的有机物积累过多,会产生有害物质,这对虾的健康就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时,在山东的一些近海养殖区,虾容易出现应激反应。而合理的潮沟疏通,每隔3 - 5天检查一次,能够保证养殖池的水质稳定,减少虾生病的概率。
闸门开闭同步如果做得不好,除了上述提到的影响虾的活动外,还会影响养殖池的溶氧量。在河南一些靠近河流的水库养殖区,有养殖户因为在闸门开闭上没有及时跟上水位变化,导致养殖池溶氧不足。按照卫星潮汐表准确操作闸门开闭,能保证养殖池溶氧量稳定。
对于绿植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例如在南方的广东、广西等地,海草的种植也能和水产养殖结合起来。海草能为对虾提供食物来源的同时,还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与北方的碱蓬相比,海草更适合南方温暖湿润的环境。碱蓬在北方一些盐沼地区发挥防风固沙、净化水质的作用,在南方的养殖场就不能直接照搬。
在养殖的不同阶段,对虾的投饵量也不同。在虾苗阶段,投饵量要精准,避免水质恶化。到了中后期,随着虾的生长,投饵量逐渐增加。像在云南一些有高原湖泊的地方虽然不能大规模养虾,但可以从虾苗培育上学习经验。南方的虾苗培育场在虾苗培育时,会根据水温等因素调整光照和饵料投放量。
对虾养殖的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小到农户自家的小池塘,大到跨国的大型养殖企业。不同规模的养殖方式各有优劣。小规模养殖灵活性高,能快速调整养殖策略,但抗风险能力弱。大规模养殖效益高,但管理和环保压力大。
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的心理也很重要。有一次看一位养殖户分享他的经历,在海南养殖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他损失惨重。但他没有放弃,调整养殖策略,从潮沟疏通、闸门管理等方面重新优化,现在已经恢复了元气。
南方和北方在养殖对虾时,土壤状况也有不同。南方土壤往往含水量高,透气性相对较差;北方土壤透气性较好。这在养殖池的建设方面就要考虑不同的基础要求。比如在江苏苏南地区,养殖池的堤岸要做好防水渗漏措施,而在北方的辽宁等地,要更注重堤岸的抗风能力。
在水质监测方面,除了借助仪器设备,还可以通过观察养殖池里的生物状态来判断水质。像在浙江的一个养殖场,水质稍微变坏的时候,池里的螺蛳就会大量爬上岸。
对虾养殖的发展还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像前几年国内对虾市场需求量大的时候,养殖户不断扩大规模。但现在市场需求有波动,养殖户又要调整养殖策略,降低成本。
从养殖场的布局来看,无论是集中连片的大型养殖场,还是分散的农户散养,都要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养殖条件合理布局。在江西的一些靠近湖区的农村,养殖户利用湖岸资源,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与对虾共生养殖的模式也有契合点。
不同的养殖者对养殖的理解也不同。在四川的一些有塘堰的地方,养殖者认为养殖是维持生计的手段,所以更注重成本控制;而在江苏沿海的一些养殖者,他们把养殖作为产业来发展,更注重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
对于对虾的生长,饲料的质量是个关键因素。好的饲料能让虾长得快且健康。在湖南的一些池塘养殖中,养殖户会自制饲料,虽然成本低,但营养可能不够全面。而广东的一些现代化养殖场,会根据虾的不同生长阶段提供优质的商业饲料。
在养殖过程中,与其他养殖动物的共存也是个问题。比如在重庆的一些水产养殖区,虾和鱼一起养殖,就需要调整养殖密度和投喂策略,避免相互竞争和捕食。
对虾养殖的发展历程也很有趣。过去对虾养殖主要是在南方沿海地区,规模较小。现在随着技术的推广,北方的沿海地区和一些内陆的湖泊、水库也能养殖对虾。像在河北白洋淀,曾经也有人尝试过养虾,虽不成功,但也积累了经验。
不同季节对养殖的影响也很大。在春季,虾刚刚开始生长,水温较低,生长缓慢。在夏季,水温高,虾生长迅速,但也容易生病。秋季是收获的季节,要做好捕捞准备。冬季在南方有的地方还可以进行冬养,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养殖则暂停。比如在广东,冬季可以在简易的温棚内继续养殖对虾,提高养殖效益。
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防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南方的一些养殖密集区,像福建的部分沿海地带,一旦发生虾疫病,传播速度快,损失惨重。所以要做好病害监测,及时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
南北方的对虾养殖除了环境差异外,养殖技术传播也有不同。南方由于靠近源头产区,新技术传播快。北方相对偏远,新技术传播慢一些,但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养殖规模大、管理集中,更利于推广适合大区域的养殖技术。
在养殖对虾时,养殖环境的光照也很重要。在山东的一些有山地的养殖池,阴影面积大,光照不足,会影响虾的生长。而在南方的海南等地,阳光充足,适当遮荫就很重要。
不同的养殖者对养殖周期的规划也不一样。有的养殖者选择短周期养殖,快速周转资金。有的选择长周期养殖,追求更高的产量和品质。比如在广西钦州的一些养殖户,会根据市场行情和自身的经验决定养殖周期是1年还是2年。
养殖用水的水源选择也大有讲究。南方的养殖场可能更多利用河口地区的海水,北方的养殖场可能要淡化海水或者利用地下水补充。像在辽宁的一些沿海养殖场,地下水水质偏硬,需要进行软化处理后再用于养殖对虾。
对虾的生长速度和温度的关系也很密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虾的生长速度越快。但在高温超出了虾的适应范围时,就容易死亡。在广东夏季高温时,有些养殖户会通过增加换水频率或者搭建遮阳棚来调节水温。
养殖场周围的生态环境对养殖也有潜在影响。在南方的广东,养殖场周围如果有果林,果树的落叶掉入养殖池可能会影响水质。在北方的一些养殖场,周边的森林植被为养殖环境提供了更好的空气质量和适宜的小气候。
南方的养殖户在养殖对虾时,往往会与当地的渔业管理部门联系紧密,及时获取政策支持和养殖技术指导。北方的养殖户除了渔业管理部门,还会和一些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引进新的养殖技术和品种。
不同的养殖模式对养殖成本的核算也有影响。比如工厂化养殖模式,设备投入大,但养殖效率高,单位成本可能低。而散养模式,虽然设备投入小,但养殖效率低,单位成本可能高。像在云南一些有池塘的地方,散养对虾的成本相对工厂化养殖就高不少。
养殖中的水质酸碱度调节也是个难题。在南方的酸性土壤养殖池,可能需要增加碱性物质来调节酸碱度。北方的碱性土壤养殖池,则要注意避免酸碱度过高,像在新疆一些有养殖的地方,如果是利用碱性水源开展水产养殖,就要特别关注这个问题。
从养殖者的心态来看,面对市场的波动,有的养殖者能够坦然应对,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养殖策略。有的养殖者则比较焦虑,盲目跟风。比如在江苏的一些养殖户,当看到别人养虾赚钱时,不管自身条件如何都跟风养殖,结果市场不好时就亏损。
养殖对虾的收益计算除了产量和价格外,还要考虑劳动力成本、设备折旧等因素。在南方的养殖密集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这就需要提高养殖效率来保证收益。北方的养殖规模大,如果设备利用率不高,设备折旧成本就会影响整体收益。
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肥力调节也不能千篇一律。南方的富营养化环境需要控制养分输入,北方的营养物质缺乏的地方则需要适量补充。像在辽宁一些养殖区域,适当添加有机肥料能提高对虾的生长速度。
养殖区域内水生昆虫的数量也会对对虾产生影响。在南方的养殖池中,水生昆虫过多可能会捕食虾苗。北方的养殖池如果有昆虫泛滥,也可能带来病菌或者与虾竞争食物。
养殖过程中的鱼虾混养比例要根据当地的情况确定。在南方的广东,一些养殖户会根据鱼的种类和对虾的生长阶段来确定混养比例。北方的一些地区由于鱼类品种和对虾生长速度不同,混养比例也有差异。
养殖池的底部形状和材质也影响对虾的生长。南方的养殖池底部多是泥质,需要定期清理池底的杂物。北方的养殖池底部如果是有石质地层,要注意是否有尖锐物体伤害到虾。比如在河北的一些养殖池,底部经过特殊处理,防止虾在水体游动时受伤。
养殖过程中的水质监测频率要根据养殖阶段和季节调整。在南方的夏季,水质变化快,可能需要每天监测。北方的冬季,水质相对稳定,可适当减少监测频率。但不管南北,都必须重视水质监测才能保证对虾的健康生长。
养殖对虾的过程中,养殖者对虾苗的选择也很重要。在南方的一些地区,虾苗的选择注重品种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北方的一些养殖场则要考虑虾苗的适应低温能力。比如在黑龙江的一些尝试养虾的地方,就专门挑选耐低温的虾苗品种。
养殖者之间的合作模式多样,有合作社模式,在南方的福建等地,养殖户成立合作社,共同采购饲料、销售虾产品。还有股份制养殖模式,在辽宁的一些大型养殖企业,养殖户以股份形式参与养殖场的建设和经营。
养殖场周围的交通状况也对养殖有影响。南方的养殖场如果交通便利,可以更快地将虾产品运往市场,减少损耗。北方的养殖场如果交通不便,可能会增加成本。像在西藏的一些牧区如果有水产养殖,运输成本就很高。
养殖过程中的日常管理包括喂食时间、投喂量、巡池等工作。在南方的养殖场,喂食时间相对固定,投喂量根据虾的生长情况灵活调整。北方的养殖场如果冬季有越冬池,巡池的频率就要提高,以防虾出现意外。
养殖对虾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从动物的特点、养殖场景、区域差异,到各种细微的管理操作,每一个环节都关乎养殖的成败。那有没有可能在南北地区之间,通过某种合作模式,把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让对虾养殖在更大范围内取得更好的效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