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沙漠之一毛乌素沙漠,被中国人拿来种土豆,亩产万斤

焰墨绘史 2024-11-11 17:22:03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谁能想到,中国四大沙漠之一毛乌素沙漠,竟然被网友调侃为“最没尊严的沙漠”!

因为这片曾让无数人心生绝望的沙海,如今竟成了土豆高产区,亩产上万斤!

那么这片土地是如何从“寸草不生”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信源:三个阶段、七种模式--毛乌素沙地治理的绿色乌审实践 澎湃新闻 2023-06-08

生态环境的恶化

毛乌素沙漠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和陕西黄土高原的交界处,覆盖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

很多人或许想不到,这片如今被称为“沙漠”的土地,曾经竟是“临广泽而带清流”的富饶之地。

这里过去水草丰富,牧草很肥,牛羊很多,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片美丽的土地逐渐褪去了绿色的外衣,披上了荒凉的沙装。

其实毛乌素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是个长期的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中期,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活下去,人们开始大量开垦土地,过度放牧,这让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不了了。

唐宋时期,战争频繁,许多军队在毛乌素地区驻扎,导致大片森林和草原被破坏,环境恶化得更严重了。

战争结束后,植被恢复得很慢,而人类的活动依然很频繁,导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到了元朝时期,战争逐渐减少,生态环境开始自行修复,沙化的现象有所缓解。

不过好景不长,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战乱又对毛乌素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

明清时期,人口增多,农业扩张加快,毛乌素地区又遭到了严重破坏,再加上自然气候的干旱、水源减少,这片土地逐渐失去了自我修复的能力,沙化愈发严重。

到了20世纪中叶,毛乌素沙漠已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海,风沙肆虐,沙尘暴频繁侵袭。

曾经适合居住的村庄被沙漠吞噬,许多当地居民被迫迁移,留下的土地无人管理,进一步加速了沙化的蔓延。

因此毛乌素沙漠的生态危机,成为中国北方生态灾害的象征之一,也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一道难题。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就开始组织多项治沙工程,努力恢复沙漠地区的植被。

治沙英雄的逆袭

石光银治沙的想法源于他童年的经历,七岁那年,石光银和同伴放牧时遭遇龙卷风,同伴被卷走,生死未卜。

这段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让他深刻认识到沙漠的残酷和无情,从此一个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要改变家乡的命运,要让沙漠变绿!

1967年,15岁的石光银就开始了治沙的征程,他带领村民们种树、挖沟修渠,用最简单的方法与沙漠作斗争。

然而毛乌素沙漠环境很艰苦,土地不肥沃,缺水,种树苗很难活,三年时间,1.4万亩树苗大部分枯死。

然而他没有放弃,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合适的种植方法,引进耐旱植物,最终找到了适合在毛乌素沙漠生长的树种,如沙棘、柠条等。

这些植物不仅能耐旱,还能固沙,为其他植物生长创造好条件,1984年,石光银撇下了稳定的工作,承包了五万亩荒沙的治理任务。

他深知仅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于是他带领村民成立了治沙公司,通过集体合作的方式,鼓励村民参与治沙。

2008年,石光银的儿子在运送树苗时出了车祸,不幸去世,这对石光银一家打击很大。

然而,他们并没有被击垮,而是化悲痛为力量,继续着治沙事业。

因此在石光银和无数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下,毛乌素地区的土地逐渐恢复生机,草木逐渐覆盖了曾经的沙地,风沙的频率和强度大幅度减少。

土地恢复了耕种,粮食产量增加了,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2021年,石光银荣获“七一勋章”,这是国家对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治沙事业的最高褒奖。

从荒漠到粮仓

随着毛乌素地区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和沙土的固定,土地逐渐恢复了部分肥力,农业开发被提上了日程。

为了更好地利用曾经沙化的土地,政府和农业专家在毛乌素沙漠边缘开展了农作物种植试验。

土豆因为耐旱、耐贫瘠,又很有经济价值,成了最佳选择。

2011年,陕西一些农业公司和科研机构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地带建立了大规模的农场,专门用于种植土豆、玉米和牧草等耐旱作物。

通过合理的灌溉系统、先进的耕作技术以及耐旱作物的选择,农作物在毛乌素沙漠中获得了显著的收成。

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砒砂岩+沙”的模式,让毛乌素沙漠7万亩沙地变成了良田。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利用砒砂岩的保水性和沙土的透气性,创造出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

经过几年的种植和优化,土豆产量逐年提升,亩产高达上万斤,一些地方甚至达到4到5吨。

这样的高产量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经济收入,还让毛乌素沙漠的农业发展焕发了新活力。

为了让更多人受益,政府和企业联手,把毛乌素的农业模式纳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计划中。

随着农业机械化、优化灌溉技术、改良种子的应用,毛乌素的农场面积逐步扩大,作物种类也更加多元化,玉米和牧草的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

从曾经的不毛之地到如今生机勃勃的农场,这一成果不仅仅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体现,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沙漠农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乡村振兴。

毛乌素沙漠的农业发展,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它证明了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可以找到平衡点,实现双赢。

笔者认为

毛乌素沙漠的成功,也为我们带来了希望,它告诉我们,即使面对最严峻的环境挑战,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正如人民网的报道所言,毛乌素沙地是这样变绿的,这其中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也蕴含着人类战胜自然挑战的决心和信心。

1 阅读:410

焰墨绘史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