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与莫斯科的热线电话正悄然改写国际秩序。3月18日,特朗普与普京长达两小时的通话,不仅为乌克兰危机开辟新谈判通道,更暴露出美国战略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欧洲正被移出权力核心圈,而太平洋彼岸的博弈成为新焦点。
乌克兰停火协议背后的筹码博弈据克宫披露的谈判细节,普京提出三项核心条件:立即终止对乌军援、冻结基辅战争动员、建立全战线监控机制。这些要求直击西方援乌体系命脉,尤其监控条款意味着俄军将获得冲突区域的实际控制权。作为交换,莫斯科承诺暂停打击能源设施,并接受战俘交换机制。
五角大楼情报显示,被围困在库尔斯克的3.2万乌军成为关键筹码。特朗普虽公开呼吁保障其安全,但私下向媒体承认:“我们手里没有能让普京让步的王牌。”这种坦诚暴露出美国调解能力的局限性,也解释了为何吉达会谈选择将欧洲排除在外。
欧洲失语:从决策者到旁观者美俄专家组定于3月23日在沙特启动实质谈判,欧盟代表未获参会资格。柏林和巴黎的愤怒溢于言表——法国外长科隆纳斥责“这是对欧洲主权的践踏”,德国总理朔尔茨则警告“单边主义将破坏跨大西洋信任”。但特朗普的回应耐人寻味:“当你的国防开支依赖别人时,谈判桌席位需要自己争取。”
数据显示,北约欧洲成员国2023年军费均值仅占GDP的1.7%,远低于美国3.5%的投入。这种失衡在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中成为致命弱点。大西洋理事会报告指出:“欧洲正在经历1945年以来最严重的战略边缘化。”
中美关系新定位:从对抗到有限合作通话结束后,特朗普在佛罗里达海湖庄园向记者释放关键信号:“我们期待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关系。”这番表态与其竞选时对华强硬言论形成微妙反差。更值得玩味的是,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同期访华,与中方商讨“多极化秩序构建”,时间点的巧合引发外界对中俄美三角关系的无限猜想。
战略界普遍认为,特朗普政府正调整全球布局:通过稳住俄罗斯缓解东线压力,集中资源应对中国崛起。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琼斯分析:“美国意识到同时对抗中俄的战略不可持续,分化欧亚大陆力量成为必然选择。”
新秩序雏形浮现:三方共治还是两极对抗?特朗普的吉达谈判框架暗示着国际权力结构的深刻变革。传统G7机制逐渐让位于更具地缘代表性的对话模式——当中美俄构成战略三角,印度、巴西等区域大国的话语权将同步提升。这种转变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僵局持续20年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迫切。
然而,欧洲的缺席可能催生新的不稳定因素。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已宣布将组建“核心欧洲”防务联盟,试图通过军事自立重获战略自主权。这场始于乌克兰的危机,正以超出所有人预料的速度,重塑着21世纪的世界权力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