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千万不能倒下,一旦倒掉,中国就会很头疼,这是种什么心态?

夏菡谈历史故事 2025-04-27 01:39:51
开篇:

“树挪死,人挪活”,这句话用在当下国际局势中,似乎也挺有意思。

最近,网络上总有一些声音在唱衰中国,说什么“美国要是倒下,中国肯定要跟着遭殃”。

这种论调听起来就像是老掉牙的“狼来了”,让人不禁想问:这到底是真的,还是有人故意在制造焦虑呢?其实,仔细想想,这种论调背后隐藏的,无非是一种“恐美惯性思维”。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些所谓的“担忧”,到底有没有道理。

正文:

先来说说那些让人焦虑的“美元结算瘫痪”问题。

有些人总是担心,要是美元出了问题,中国那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该怎么办?

其实,这事儿根本不用担心。

现在,中国早就有了自己的“数字王牌”。

截至2024年3月,中国已经和39个国家签订了本币互换协议,跨境人民币结算占比都突破了32%。

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DCEP)在2023年就完成了和中东、东盟的对接测试。

这套系统有多厉害?每秒能处理30万笔交易,效率是SWIFT的300倍!

想当年,2022年俄罗斯被踢出SWIFT的时候,西方媒体那叫一个幸灾乐祸,结果呢?

俄罗斯和中国的能源贸易改用本币结算,卢布汇率反而飙升了17%。这说明啥?没有不可替代的结算系统,只有不敢打破的思维定式。

再说说“20%出口暴跌”的问题。有些人总拿“美国市场占中国出口20%”这个数据来说事儿,好像美国市场一旦出问题,中国的出口就会一落千丈。

其实,这里面藏着三个认知陷阱。

第一,转移替代效应。

2023年,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了21.3%,对非洲出口暴涨了38%,这些市场完全能承接转移需求。

第二,产业链深度。

就说iPhone吧,在中国生产,但苹果利润里只有2%来自中国,可郑州富士康却创造了20万个就业岗位。

第三,消费韧性规律。

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美国GDP暴跌了4.3%,可中国对美日用消费品出口只下降了2.1%。

最关键的是,中国早就不是靠衬衫换飞机的时代了。

2024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工业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出口占比突破了43%,这些刚需产品根本不怕市场波动。

再看看那些“世界乱局论”的说法。

总有人把美国比作“国际警察”,可这警察干的都是啥事儿?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21世纪以来,美国参与的战争直接导致了90万人死亡,制造了3700万难民。

反观中国主导的安全架构,那才叫一个靠谱。

上合组织覆盖了全球40%的人口,中阿安全合作论坛构建了中东的新秩序,澜湄合作机制让东南亚毒品犯罪率下降了62%。

当有些人担心日本拥核的时候,别忘了中国拥有全球唯一的反舰弹道导弹体系;当渲染欧洲军力复苏的时候,德国联邦国防军2023年还曝出了连扫帚都要写采购申请的丑闻。

真正的秩序,从来不是靠航母数量维持的。

还有“技术封锁升级”的问题。

2023年,华为财报披露了一些震撼的数据:研发投入238亿美元,超过了微软和英特尔的总和;

5.G专利占比39%,全球第一;

鸿蒙系统装机量突破了8亿。

这背后,是21万工程师、76个基础科学实验室的日夜奋战。

当ASML总裁彼得·温宁克坦言“中国3年后将掌握EUV光刻机技术”的时候,所谓的“技术小圈子”早就漏洞百出了。

最后说说“7800亿美债背后的阳谋”。

中国持有美债从2013年的1.31万亿降至2024年的7800亿,这个数字变化可不简单。

首先,去美元化进程正在进行,黄金储备已经连续18个月增长。

其次,战略对冲也很关键,美债收益率每上升1%,美国财政赤字就增加3000亿。

最后,中国手握美国30%的国债短期债券,随时可以引发收益率倒挂。

这不是简单的金融博弈,而是一盘用美元埋葬美元的大棋。就像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说的:“美债不是债务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结尾:

其实,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1933年大英帝国解体的时候,《泰晤士报》还哀叹“世界将陷入黑暗”,结果呢?催生了联合国与新的经济秩序。

1991年苏联解体的时候,西方预言“历史终结”,可多极化的黄金三十年不就来了吗?今天的恐美论者,就像当年坚信“天圆地方”的守旧派,根本不懂得时代的潮流。

看看现在,北斗系统已经为230个国家提供服务,中欧班列打通了138个城市,RCEP创造了全球最大自贸区。

正如《孙子兵法》所说:“善战者,求之于势。”当14亿人用着5G手机刷抖音、开着蔚来汽车驰骋在光伏公路上的时候,这个创造了全球70%高铁里程、83%特高压电网的国度,早已在铸造新世界的基石。

所以,朋友们,我们真的不需要害怕所谓的“美国倒下”。

相反,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这个新的秩序来得更快些。

毕竟,见过光明的人,怎么会惧怕黑暗呢?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