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立下大功,班师回朝后却请求辞官!

小史料不极 2023-05-03 13:43:51

一六八二年,姚启圣夺回台湾后,忧心忡忡地入京拜会康熙。明知自己这一去,定然是死路一条,可是一向对自己恨之入骨的康熙竟不下杀手,到底是为了什么?

姚启圣于一六二四年生于浙江,自幼就有一股武林豪杰的气质,疾恶如仇。

姚启圣曾经在萧山,看到了一些士兵掳走了一个女子,他当时就动了救人的心思。

他知道与兵卒硬碰硬并不是明智之举,于是姚启圣佯装劝阻。

却趁着士兵不注意,抢走了那名士兵的长剑,将他击毙,救出了那名民女,并将她安全地带回家。

一六六三年,姚启圣在八旗贵族的特招里脱颖而出,顺利获得榜首,随后便被加官进香山知县。

一六七四年,反清的号角在福建响起,靖南王耿精忠对于皇室的统治极为不满,随后便发动叛乱,随后便在其带领下,连续打下了几个满洲城市。

当这个消息传回康熙的耳朵里时,他暴跳如雷,眼中闪过一丝杀机,下令让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剿灭叛军。

康亲王立刻调集军队,前往靖南王府,而姚启圣听到有清兵前来平定叛乱,也与他的儿子商量,要加入清兵,为国家效力。

但光靠他们两个,根本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于是,姚启圣就自己出钱,去招兵买马,到最后,姚启圣积累了数百人之多。

于是一行人动身前往康亲王府邸,与平定叛乱的清兵会合在一起。

有了姚启圣这个名将,清兵的征伐就顺利多了,一路上,清兵所向披靡,收复了许多被占领的土地,而姚启圣也是屡立战功,被提拔为将军。

没过多久,战争就进入了尾声,一六七六年,姚启圣以温处道总管的身份,与恭亲王联手,向耿精忠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于当年10月,攻克了仙霞关。

耿精忠眼见无法挽回局面,遂下令降兵,事后姚启圣被任命为福建提督,实为一方巨擘。

姚启圣虽然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在朝堂上,却没有多少人喜欢他,因为他一直保持着年轻时候的风格,疾恶如仇,与贪腐之风斗争到底。

他经常咒骂着贪腐的官员,对官员们的交际也是不屑一顾,在他心中,就算是皇帝也不过如此。

这种做法,让姚启圣在朝堂上极不得宠,就算是康熙帝,也打从心底里不太喜欢这种人。

于是,四面树敌之下,姚启圣在朝堂之上的地位越来越低,但姚启圣却并不是一个甘于平庸之辈,相反,他在皇上面前越发地卖力,一有机会就主动向皇上推荐自己。

有志于建功立业的康熙帝,开始考虑夺回台湾,但当康熙帝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所有人都表示了反对。

当康熙帝问那些将领:“谁愿领兵前去?”,没有一个将领敢应下此事。

在他们心中,对于与台湾开战的可能性并不抱太大的希望,都觉得这是一场必死之战,所以,他们都不愿意第一个出手。

还有人则劝康熙帝打消这个念头。康熙帝一看大清没有一位有魄力的将领,顿时气得七窍生烟。

此时,被康熙帝看不起的姚启圣挺身而出,姚启圣立即请求:“皇上,我愿带兵出征,若不能夺回台湾,我必以身殉国!还请殿下开恩!”

康熙帝原本不把姚启圣放在眼里,但是他的部属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所以才答应了姚启圣的要求。

不过要夺回台湾,康熙却很有诚意,虽对姚启圣不喜,但康熙也早有安排,将军饷都安排妥当。

凭借着姚启圣的指挥能力,这一次夺回台湾的战役可谓是喜讯连连,在一六八二年,姚启圣顺利夺回台湾之后,便凯旋归朝,而他的威名也随之再上一层楼。

姚启圣意识到这一点,他也明白自己这样做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所以他回到朝堂之后,就向康熙表示自己愿意辞官归国,并且把军权归还给了皇帝。

姚启圣这么懂事,让康熙心里很是受用,可是康熙碍于颜面,只得苦口婆心地劝姚启圣留下来,可是姚启圣却明白,如果他继续呆在京城,那就是一个死字。

在姚启圣的再三恳求下,康熙终于“免为其勉”,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赏赐了一笔巨款,这才让他衣锦还乡。

姚启圣深谙“兔死狗烹”的道理,因此,他宁愿舍弃自己的职位,也不想莫名其妙地丢掉性命,希望能有一个好结果。

3 阅读: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