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约各国还在消化美国推动俄乌停火的声明时,法国总统马克龙突然在布鲁塞尔峰会上抛出重磅炸弹,他要求欧洲国家集体放弃采购F-35战斗机,转而选择法制"阵风"战机。这番言论不仅让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股价应声下跌2.3%,更将欧洲防务自主的争议推向高潮。
法国国防部2025年预算文件显示,达索航空计划投资50亿欧元扩建"阵风"生产线,目标在2027年前将年产量从11架提升至30架。这种产能扩张恰逢欧盟通过《欧洲防务工业战略》,要求成员国将60%的军备采购预算投向欧洲军火商。
五角大楼近日批准向希腊追加交付20架F-35,使该国订单总量达到40架。荷兰则宣布将现有F-35机队从46架扩编至72架,成为欧洲最大五代机用户。这种采购竞赛背后,是每架F-35为美国创造4000个就业岗位的经济账,与法国"阵风"生产线每个岗位23万欧元年产值之间的博弈。
在向基辅交付18套"凯撒"自行火炮后,达索航空工程师团队秘密进驻敖德萨,实地收集"阵风"战机与俄制S-400防空系统的对抗数据。这种实战检验的价值,在希腊空军"阵风"与F-35的模拟对抗演习中得到印证,在200公里超视距空战中,"阵风"凭借SPECTRA电子战系统实现47%的幸存率。
马克龙的战略意图逐渐清晰:利用俄乌冲突将乌克兰变为欧洲武器的"广告展台"。这种策略已初见成效,克罗地亚宣布放弃F-35转向"阵风",波兰则暂停价值60亿欧元的F-35增购计划。
法国"戴高乐"号航母2025年南海巡航期间,舰载的"阵风-M"战机与菲律宾FA-50PH展开联合演练。这场被包装成"维护航行自由"的军事秀,实则为达索航空量身定制的产品演示。其精心设计的作战场景,恰好对标印度海军采购的26架"阵风-M"舰载机订单需求。
通过在G7峰会炒作台海议题,法国成功将"阵风"销售与印太安全绑定。这种"安全焦虑营销"策略,使印尼在2025年4月突然宣布采购6架"阵风",打破了持续三年的F-35采购谈判。
尽管马克龙高调推动"欧洲武器欧洲造",但冰冷的数字揭示着残酷现实:德国空军的200架战机中,美制装备占比达83%;意大利海军F-35B垂直起降战机已形成作战能力;就连法国自己的核动力航母,其E-2D预警机仍需依赖美国技术支持。
欧盟防务局最新评估显示,若要完全替代美制装备,欧洲需投入1.2万亿欧元重建国防工业体系。这个相当于法国两年GDP总和的数字,让"防务自主"更像政治口号而非可行方案。
当法国外交部长科隆纳在香榭丽舍宫接待中国特使时,马克龙正在爱丽舍宫审阅向阿联酋出口80架"阵风"的合同草案。这种微妙的政治平衡术,恰是法国战略的精髓,在美中俄的夹缝中,用军火贸易撬动地缘政治,将全球冲突转化为商业机遇。正如巴黎政治学院教授杜邦所言:"法兰西的荣耀,永远建立在现实主义的算计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