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最扑朔迷离的女子,恐怕非秦可卿莫属。她像一颗流星,短暂地划过宁国府的天空,留下了一道绚丽却令人费解的光芒。她的病、她的死、她的丧礼,都充满了谜团,引发了读者无尽的猜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她那场规格宏大到令人咋舌的葬礼。这场葬礼,究竟是曹雪芹的艺术夸张,还是隐藏着更深层的历史真相?我们不妨从那口神秘的“樯木”棺材说起。
“樯木”是什么木?现实中并不存在这种木材。薛蟠的说法是,这“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万年不坏,原本是义忠亲王老千岁预定的,但因为亲王“坏了事”,这棺材就留在了木店里,无人敢买。这番描述,不仅突出了“樯木”的珍贵,更暗示了其背后可能隐藏的政治风险。联系到“樯”的本义是船的桅杆,我们不禁会想,这“樯木”棺材,是否象征着一艘船?而这艘船,又是否与孝贤皇后那口特殊的“棺材”——画舫,有着某种联系?
让我们回到秦可卿的丧礼本身。这场丧礼的规格之高,在《红楼梦》中可谓独一无二。停灵四十九日,远超帝王后妃的二十七日;钦天监择日,这是皇家才有的待遇;送葬队伍绵延数里,王公贵族云集,甚至连地位尊崇的北静王也亲自前来吊唁。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了一个五品官儿媳的应有规格。难道仅仅是因为贾珍对秦可卿的特殊宠爱吗?显然,这背后一定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对比清朝历史,我们会发现,秦可卿的丧礼与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富察氏的葬礼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孝贤皇后,乾隆皇帝的结发妻子,以贤良淑德著称。然而,她的一生却充满了悲剧色彩,先后诞育的两子一女均夭折,这让她承受了巨大的精神打击。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随乾隆东巡,在返程途中病逝于德州的画舫之上。乾隆皇帝悲痛欲绝,为她举行了空前盛大的葬礼,甚至打破了康熙以来后妃丧事从简的惯例。
孝贤皇后的死因至今成谜。官方说法是病逝,但民间却流传着各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她撞破了乾隆皇帝与傅恒妻子的私情,羞愤自缢而亡。而秦可卿的死因,在《红楼梦》中也同样扑朔迷离。虽然通行版本中写的是病逝,但脂砚斋的批语却暗示了另一种可能——“淫丧天香楼”。这两种说法,与孝贤皇后的死因传闻,是否存在某种关联?
再来看“樯木”棺材。前面我们提到,“樯木”可能象征着一艘船。而孝贤皇后病逝于画舫之上,乾隆皇帝为了保存她的遗体,下令将整艘画舫运回北京。由于画舫体积巨大,无法通过城门,最终只能拆除城墙的一部分才能将画舫运进城内。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如果说“樯木”棺材象征着画舫,那么秦可卿的丧礼,是否就是在影射孝贤皇后的葬礼?
此外,秦可卿丧礼中“八公”的出现也值得玩味。这“八公”的姓名,根据脂砚斋的批语,可以拆解成十二地支,暗指康熙年间最有权势的十二位王爷。而参加丧礼的还有东、南、西、北四位郡王,其中北静王更是亲自前来吊唁。这“四王八公”的设置,是否在暗示这场丧礼的规模之大,已经达到了国丧的级别?而孝贤皇后的葬礼,也正是举国哀悼,全国服丧。
将这些细节串联起来,我们似乎可以窥见曹雪芹的创作意图。他将孝贤皇后的生平和死因,巧妙地融入到秦可卿的故事中,以影射、暗示的方式,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也或许是为了揭示孝贤皇后死亡的真相。当然,这只是众多解读中的一种,红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和讨论的过程。
有人可能会质疑,曹雪芹为何要如此费尽心思地影射孝贤皇后?这与他的身世和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曹雪芹的家族在康熙年间曾盛极一时,但到了雍正时期却遭遇了抄家之祸,家道中落。他本人也经历了从锦衣玉食到穷困潦倒的巨大落差。因此,他对雍正、乾隆父子有着复杂的感情,既有对昔日荣光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不满。而孝贤皇后,作为乾隆皇帝的结发妻子,她的悲剧命运,或许也触动了曹雪芹内心的某种情感,让他借秦可卿的故事,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和批判。
当然,以上种种解读,都只是基于文本的推测和分析,并非确凿的证据。秦可卿的原型究竟是谁,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可以肯定的是,曹雪芹在塑造秦可卿这个人物时,绝非随意为之。他将个人的情感、家族的命运、时代的变迁,都融入到了这个人物身上,使她成为了《红楼梦》中最复杂、最神秘、也最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之一。
回到最初的问题,秦可卿的丧礼,究竟是艺术夸张还是历史真相?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曹雪芹以他天才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将历史事件与艺术虚构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故事。这场丧礼,不仅是秦可卿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现实,也暗示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人性的复杂。
据统计,《红楼梦》中关于秦可卿丧礼的描写,占了全书相当大的篇幅,涉及的人物众多,细节描写也十分丰富。例如,仅送葬队伍的描写就长达数百字,详细列举了各级官员的姓名、官职、服饰等,展现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的景象。这些细节,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为后世的红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秦可卿的故事,就像一个迷宫,充满了各种线索和暗示,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或许,我们永远无法解开所有谜团,但正是在这不断的探索中,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的魅力,以及它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