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代表人物---屈原

爱爱历史 2024-06-11 09:01:08

>>屈原,芈姓,屈氏,字原,今湖北秭归或荆州纪南人,古代著名的高阳氏后裔,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于屈地。

其实,“湖湘文化”的追溯除了创造华夏文明而彪炳史册的神农炎帝外,就是公元前三百四十年出生的屈原了。

屈原晚于孔子二百年,系楚国的皇族,由于出身显赫,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兰台学宫,其治学不仅仅局限于政治,什么哲学、经济、军事、道德、伦理等方面都有广泛涉猎,此外尤其喜好当时被作为野书看待的民歌、民谣;屈原还喜欢剑术,常幻想当一名剑客,浪迹天涯,扬名天下。总之,屈原认为自己肩负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希望有机会施展抱负。

公元前321年,年仅十九岁的屈原在秦军犯楚境时,组织乡里的青年奋力抗击,其一方面对青年们进行思想鼓动,一方面又巧用战术,机智果敢地给秦军以沉重打击,展示了非凡的才华,据此深受楚怀王的信任。二年后,屈原升任左徒,也就是仅次于令尹的副宰相之职,同年出使齐国,齐王见屈原才华横溢,遂同意了其“合纵”之策。

在内政上,屈原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不能只看“士人”出身;修明法度,就是王公贵族与庶民一样不能违法。在对外方面,屈原力主联齐抗秦。

当时楚国人的观念僵化,利益固化。著名典故“刻舟求剑”、“荆人涉澭”都是讽刺楚国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特别是利益固化,既得利益者中的王族贵族根本不愿意变革。到了公元前315年,经过四年的变法改革,楚国民心沸腾,国势大变。但是,暗流正在涌动之中。旧贵族面临覆灭的命运时,这些王公贵族采取了反抗行动,楚怀王不得不罢黜屈原的左徒之职,改任为三闾大夫。期间,屈原力谏楚怀王联合齐国、抗衡秦国,但收效甚微。

公元前313年,秦国的张仪智破楚齐联盟,楚怀王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打败,汉中郡也沦陷了。秦楚两国关系经历刀兵相见又重新复合之后,在公元304年,屈原第一次被流放汉北地区,就是现在的河南淅川、内乡一带。屈原在此设坛讲学,故其作《九章》有欲归而不得之意。

公元前302年,齐魏韩三国组成的同盟打败楚国,楚国以太子横为人质请求秦国相助才勉强化解了危机。后来太子横在秦国杀死一大夫,致两国关系紧张,最终秦国撕毁协议,在边境不断挑起摩擦。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重新启用屈原。回到郢都,屈原的生存环境几乎没有改变。当秦昭襄王约楚怀王武关会面时,屈原和楚将昭雎力劝楚怀王不要赴会,然而楚怀王在幼子子兰的怂恿下去了武关,结果被扣留,并送到咸阳。

发生这一重大变故,楚国立即迎归太子横继位,是为楚顷襄王,子兰为令尹,屈原仍以三闾大夫身份辅佐。后来由于楚怀王不肯在割让土地的协议上签字,秦国又发兵攻楚,并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十六城。局面到了这个地步,楚顷襄王并没有励精图治的想法,而是亲小人,远贤臣,贪图安逸享乐。三年后,楚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其尸体送回楚国,秦楚绝交。事实再次证明屈原是正确的,这让子兰很难堪,于是在子兰、靳尚的诬陷下,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并放逐江南。

屈原第二次被流放于更偏远的江南地区,其从重臣,到边缘化,再到放逐,历时十八年之久。这是屈原人生的不幸,正是由于这种不幸,才成就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通过其锻造了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湖湘文化”起始的精神。

根据屈原诗集《九章哀郢》和《涉江》,大致可以推测出其流放江南的路线。屈原从京城郢都出发,经过夏首,再由洞庭湖进入长江,之后过夏浦至陵阳;从鄂渚渡过长江之后,改旱路沿江上行,到了洞庭湖后改乘小船沿沅江逆水而上,再又从枉陼出发到了辰阳,之后从沅江改道溆水河逆流而上到了溆浦,最后辗转来到湘水支流边上的汨罗。

屈原主要作品有《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共计二十三篇。屈原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离骚》就有这样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前280年,秦国大将白起攻楚,夺取了邪、邓、西陵。又二年,楚国的郢都被白起攻破。城里一片火海,百姓遭到杀戮,王室往东逃窜。惊闻此讯,屈原异常悲愤,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情况下,其于农历五月五日自沉于汨罗江,时年六十二岁。

屈原被放逐后洞悉了一切,在作品中数十次表达了要保持清白之身,绝不蒙受世俗尘埃的决心。屈原在和渔夫的一次对话中,渔夫劝其“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屈原知道“沧浪之水”清浊的寓意,但就是不愿随波逐流,顺应世道,并呐喊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司马迁《史记》说,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楚南公是一位隐士,在楚灭亡前说的这句话,预测了秦国的灭亡。“三户”,是指陈胜、项羽、刘邦三大反秦之士。也有一种说法,即楚有三大氏族屈、景、昭。无论怎样,这句反抗暴秦统治的名言充分体现了荆楚志士的豪气。

屈原求道、履道、殉道的敢死精神对“湖湘文化”的影响非同一般,浸染了“湖湘文化”的鲜明底色。

0 阅读:0

爱爱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