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侵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
其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营养失调:缺乏氮、磷、钾等大量元素,或者铁、锌、锰等微量元素时,会使植物生长不良。例如,植物缺氮时叶片发黄;缺硼时可能会出现花而不实的现象。
• 水分异常:包括干旱和水涝。干旱会使植物叶片萎蔫、发黄、干枯;而水分过多会导致根部缺氧,使根系腐烂,进而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甚至整株死亡。
• 温度不适宜:低温会引起冻害,如在0℃以下,植物细胞间隙的水结冰,冰晶会对细胞造成机械损伤。高温则可能导致植物灼伤,比如在夏季烈日下,叶片边缘或尖端会出现焦枯现象。
• 光照问题:光照过强会使植物出现日灼病,叶片、果实等部位会出现褪色、干枯等症状;光照不足会使植物徒长,叶色淡绿,茎杆细长。
• 土壤酸碱度不适宜:每种植物都有适宜的土壤酸碱度范围,过酸或过碱都会影响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比如在酸性土壤中,铁、铝等元素溶解度增加,可能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在碱性土壤中,植物容易出现缺铁性黄化。
• 药害和肥害: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如浓度过高、施药时间不当等,都可能对植物造成损害。如使用除草剂时,浓度过高会使植物叶片出现斑点、卷曲、枯萎等症状。
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 变色:如叶片发黄、白化等。
• 坏死:植物局部组织死亡,形成坏死斑,像叶片上的焦枯斑点。
• 萎蔫:由于水分供应不足或其他生理问题导致植株叶片下垂、枯萎。
• 畸形:可能出现叶片卷曲、皱缩,茎干扭曲等现象。
非侵染性病害的特点是没有病原生物的参与,所以在发病植物上不会出现像真菌病害中的霉状物、粉状物,细菌病害中的菌脓等病征。而且它往往是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范围比较均匀,没有明显的发病中心,这和侵染性病害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