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徐铉降生于五代之时,他的父亲徐延休乃唐朝末年的进士,曾担任江都少尹之职。徐铉打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年仅十岁,便能创作出极为出色的文章。村里的老人们对他夸赞不停,都断言他日后必定会成为一位了不起的大文学家。
【从学童到宰辅,徐铉一展文采】
徐铉着实是大器晚成,在南唐就职后,没多久就凭借着出色的文采,赢得了主君李煜的赏识与重用。李煜觉得他年轻有为且气质不凡,于是安排他去处理诸多重要的文书事务。徐铉的诗词文章让李煜甚是喜爱,李煜还会亲自操笔为徐铉的文章进行修饰,他们二人常常就文学方面的见解展开探讨、相互交流。
这段时间里,徐铉实战经验愈发丰富,还结识了不少文士墨客,变得越发成熟稳重。李煜瞧着徐铉从一个满是才华的少年,蜕变成一位儒雅谦逊的文臣,心里那是相当欣慰。他常常跟身边的人夸赞徐铉,言道他日后必定能助力我南唐的大业。
为了让徐铉的文学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激发,李煜特地在宫里打造了一间读书室,成天和徐铉一同品鉴经史,畅聊文章。李煜还激励徐铉多跟其他文官探讨学问,以此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在李煜的精心培育之下,徐铉的文思就像山涧的泉水般汩汩涌出,他创作的诗书也日益变得成熟且优美。
在这段时间里,徐铉创作的诸多作品都深受李煜的高度认可,在江南文人当中广泛流传。李煜还亲自给其作品撰写序言,以此对他进行激励。在浓郁的文学氛围浸染之下,徐铉开始崭露头角,最后顺利进入南唐一流文臣的行列,得到了皇帝以及文人雅士们的一致推崇。
【直谏宋帝,愤然北上】
当宋军攻打南唐之际,李煜遣徐铉前往北宋请求讲和。出发前,李煜对徐铉的安全颇为担忧,打算暂停向外求助,以免触怒北宋。然而,徐铉毅然说道,国家大事怎能因个人安危而延误,自己的性命无足轻重。李煜被他的气概和胸襟所打动,对他予以丰厚的赏赐。
然而,这趟出使啥也没捞着。北宋那可是相当强盛,徐铉可没因为对方权势大就害怕退缩,言辞正义地去劝说宋太祖赵匡胤放南唐一马。他苦苦诉说南唐甘愿对北宋称臣,希望赵匡胤能高抬贵手;还说自己不怕死,可千万不能让老百姓遭受战火的祸害。赵匡胤火冒三丈,觉得不是自己同族的人,肯定心不向着自己,就以南唐肯定会反叛北宋当借口,把徐铉给轰出去了。
回到南唐后,徐铉把这次出行的情况详细地说了一遍,称北宋的态度很强硬,战争恐怕是无法避免了。李煜听后,无奈地点了点头,对徐铉直言不讳、不为权势所屈的言辞表示赞赏。眼看大局已定,形势不妙,李煜只好集结军队,做好对抗的准备。
数月之后,形势愈发紧迫,徐铉又一次赶赴北方求和,试图为南唐谋求一线生机。这一回,他异常执着,跪地苦苦哀求数日,哪怕口干舌燥也不肯离开。他恳请赵匡胤暂且停止攻伐,多多顾怜百姓的性命;还宣称既然这场战争已经开启,自己哪怕付出生命也毫不畏惧,只希望不要让无辜的百姓遭受苦难。二人相互争辩了很长时间,赵匡胤最终不堪其烦,拔出剑指向徐铉,痛斥南唐蛮横不讲理,唯有统一天下,才能实现长久的安定。徐铉只得无奈回国,南唐最终还是无法逃脱灭亡的结局。
【转投北宋,清正为官】
南唐归降后,徐铉跟着李煜一块儿去到了北宋。赵匡胤接见他们时,故意询问李煜为何这么快就败了。李煜深感羞愧,不知如何作答,这时徐铉站了出来,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说是大臣们没本事,无力扭转局势。赵匡胤对他的这种气节很是赞赏,期望他能够全心全意地为北宋效力。
徐铉着实没让人失望,他在北宋当官时清正廉洁,深受百姓赞扬。每次他下朝回来,村民们都会围过来询问朝廷政事的情况,徐铉都会仔细地给大家讲解。百姓们都讲,自打徐相上任后,官场的风气都变好了许多。徐铉不光处理政务公正廉明,而且在书法诗词方面很有造诣,对围棋、制香也颇为精通,堪称一代文艺才子。村里的孩子们也都纷纷请他指导书画方面的知识,徐铉向来都不吝啬地进行传授。
一到有空的时候,徐铉就把村里的孩子们叫到自己家来讲学。他一开始教孩子们认《百家姓》里的字,接着给他们讲诗文,带着孩子们学习诗词歌赋。为了让孩子们的文思能更活跃,他还常常出一些文学方面的难题,让孩子们尽情发挥,然后再给他们做出点评。在他用心教导之下,这些孩子里有天赋的那些,文思变得越来越丰富,着实显露出让人高兴的文学才干。
不过呢,他工作那叫一个认真仔细,对于不合理的地方绝不手软,好几次当着皇帝和大臣的面提出劝谏,这可把权贵们给得罪了。赵匡胤当皇帝的时候,虽说挺看重徐铉的才能和操守,可后来继位的宋太宗赵光义却特别烦徐铉直来直去、让人听着不舒服的话。
【荒唐罪名,遭贬谪之灾】
有一天,尼姑道安突然状告徐铉行为不端,对她心怀不轨。这事儿一出来,大家都惊了,纷纷表示这纯粹是瞎扯。徐铉都七十多岁了,地位又高,咋会对一个尼姑有啥歪念头呢?可道安不停地喊冤,说得那叫一个详细生动,让人听了都觉得心里发毛。
这消息传到了赵光义那儿,他赶忙把道安叫来询问。道安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着徐铉对他的欺侮,那叫一个伤心。赵光义一开始觉得这事挺荒唐、挺可笑的,可一想到徐铉平常老是直言进谏,心里就犯起了嘀咕,也产生了疑心。经过再三的询问,他最终信了道安的话,下了命令,把徐铉贬官,发配到边疆去了。
徐铉听闻这一噩耗后,不禁摇头叹气。他心里明白,这是权贵们设下的一个阴谋,估计赵光义也就是借此由头行事罢了,而自己对此却毫无办法。第二天黎明时分,他收拾好行装,向西出发,脸上神色平静坦然。村里的老人们都来给他送行,一个个哭得稀里哗啦的。徐铉则逐一安抚他们,话语不慌不忙,就好像这只是一次平常的出行一样。
走到半道上,徐铉心里是各种滋味都有。他一会儿想起南唐过去的那些事儿,一会儿又感慨人生变化没个准儿。他不由得琢磨起来,是不是自己说话太直了,反倒惹得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讨厌。要是自己能少点那种死板的论调,是不是就能官做得顺风顺水,晚年也能过得舒坦呢。不过,很快他就摇摇头,不再去想这些没用的了,还自我批评道,既然决定走仕途这条路,那就得坚持走正路。
在这最后的一段路途上,徐铉重病在身。随从劝他增添衣物来抵御寒冷,可他宁愿披着麻衣,也不肯穿北方的皮毛衣物。等他抵达邠州的时候,病情已然十分危急。这一去,便是一去不回。在临终之际,他洗漱干净,整理好衣冠,拿起笔写下遗嘱,对身后之事加以叮嘱。没过多久,他便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享年76岁。
遗言传出,村里的老人们得知后,忍不住放声大哭。徐铉这辈子历经波折,最终功亏一篑,大家都为他感到惋惜。不过仔细想想,徐铉虽说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可他这一生清正廉洁,问心无愧,也能够安心地走了。村民们期望后辈们能够学习他的浩然正气,让他的精神永远在世间流传。村里的长辈们更是把徐铉当作楷模,教育子孙要为人正直,勇于说真话,不惧怕有权有势的人。
【结语】
这么一瞧,虽说徐铉这辈子历经坎坷,可他的精神却得以代代传承,鼓舞着后辈们不惧权势,坚守正义。因而,他的这一生并非毫无意义,而是凭借着正统的儒者风范对一方产生了影响。村民们纷纷夸赞,徐相的高尚气节将永远留存,他的精神也会一直留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