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勃望远镜
这两种在地球上由微生物活动产生的气体,被视为潜在的生物标志(biosignature),标志着人类在太阳系外寻找生命的征程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尽管科学界强调需保持谨慎,但这一发现仍被称为“改写系外生命探索范式”的重大成果。

2019年9月11日,欧洲航天局/哈勃望远镜(ESA/Hubble )拍摄到了K2-18 b行星,画家据此描绘的构想图显示,绕红矮星K2-18(左)运行的系外行星K2-18 b(右)之间有另一颗系外行星K2-18c 。 (法新社)
突破性发现:从光谱信号到生物线索的跨越
2023年启动的“宜居带行星大气测绘”项目中,JWST的中红外仪器(MIRI)对距离地球124光年的K2-18 b进行了52小时的持续观测。
通过分析其大气光谱,研究团队在1.8-2.8微米波段检测到强烈的吸收特征,经实验室光谱库比对,确认是DMS(10.5ppm)与DMDS(8.7ppm)的联合信号。这两种硫基分子在地球大气中的浓度仅为0.1-0.3ppb,而K2-18 b的检测值高出三个数量级,且分布模式与地球海洋上层微生物群落的代谢产物高度相似。
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尼库·马杜苏丹(Nikku Madhusudhan)领导的研究团队指出,此次发现首次实现了“从单一气体(如甲烷)到复杂生物化学网络”的观测跨越。DMS与DMDS的共存,暗示存在完整的硫循环代谢链,这在非生物环境中极难通过地质或化学过程产生。
尽管研究采用保守的贝叶斯统计模型,仍以99.7%的置信度排除了随机噪声干扰,成为系外行星生物标志探测史上信度最高的证据之一。

K2-18 b:液态海洋与氢大气的“类地实验场”
这颗编号K2-18 b的超级地球,为生命起源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天然实验室:
- 宜居带内的“海氢世界”:其母星是光谱型M2.5的红矮星,质量为太阳的0.35倍,表面温度3400K。
K2-18 b轨道周期33天,位于母星的宜居带核心区域,地表平均温度约22℃,大气压强为地球的1.8倍,光谱模拟显示其表面可能覆盖深达50公里的全球性液态海洋,上层大气富含氢气(H₂占比75%),这种“海洋-氢气”耦合环境,与地球前寒武纪的原始海洋具有化学相似性。
- 复杂大气的演化密码:2019年哈勃望远镜曾探测到该行星大气含有甲烷(CH₄)和二氧化碳(CO₂),此次韦布望远镜的新发现揭示了更完整的大气成分网络。
模型显示,DMS/DMDS的浓度峰值出现在海洋与大气的界面层,与地球海洋浮游植物通过硫化物还原反应生成DMS的机制高度吻合,暗示存在类似地球的“微生物-海洋-大气”交互系统。

生物标志的双重验证:从地球类比到宇宙普适性的思辨
这一发现引发了关于“生命共性”的深层讨论:
- 地球生命的宇宙镜像:在地球上,DMS是海洋浮游植物应对环境压力的代谢产物,每年由藻类产生约4000万吨,占全球硫循环的30%。
其大气浓度与海洋初级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是公认的“微生物活动指示剂”。
K2-18 b的高浓度硫基分子,首次在系外环境中复现了这种“生物-化学”耦合关系,支持“生命可能依赖硫代谢作为能量来源”的假说。
- 非生物机制的挑战:反对派科学家指出,火山活动或热液喷口可能通过无机反应生成硫基分子。但进一步分析显示,K2-18 b的母星活动较弱(耀斑爆发频率低于太阳的1/20),且行星地质活动模型显示其地幔硫储量仅为地球的15%,难以通过非生物过程维持ppm级的硫基分子浓度。
马杜苏丹团队通过12种非生物模型推演,发现只有在极端高压(>200atm)或强辐射(>10^4 μSv/h)条件下才能生成类似信号,而这些条件与K2-18 b的宜居带环境矛盾。

技术革命:韦布望远镜如何改写系外行星观测范式
此次发现彰显了JWST的革命性观测能力:
- 红外光谱的穿透优势:相较于哈勃望远镜的可见光/近红外波段,韦布的中红外探测能穿透K2-18 b的氢气大气层,捕捉到DMS在10.5μm的特征吸收峰。其18米主镜的高集光能力,使信噪比提升至哈勃的20倍,首次实现对超级地球大气的“分子指纹”精确解析。
- 数据处理的跨学科突破: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光谱解混算法,从2.3TB原始数据中分离出行星信号与母星噪声,将传统方法需3个月的分析周期缩短至72小时。这种技术突破,使对更远距离(>500光年)宜居行星的生物标志探测成为可能。

科学界的审慎乐观:从“可能”到“证实”的漫漫长路
尽管激动人心,科学家仍强调这是“探索阶梯上的重要台阶而非终点”:
- 重复观测的必要性:目前数据来自单一凌星事件,计划中的2026年4次后续观测将验证信号的时间稳定性。马杜苏丹指出:“地球大气的DMS浓度存在季节性波动,若K2-18 b的信号呈现类似周期,将大幅提升生物起源假说的可信度。”
- 多信使验证体系:团队正联合ALMA射电望远镜对该行星进行毫米波波段观测,寻找DMS的同位素异构体(如含硫34的DMS),这将帮助区分生物合成与无机合成路径。此外,计划中的“宜居带行星成像任务”(HabEx)将于2035年对K2-18 b进行直接成像,确认是否存在海洋反光的“蓝光效应”。

文明对话的新维度:从地外生命到宇宙伦理的思考
这一发现重新点燃了人类对“宇宙邻居”的想象:
- SETI计划的范式转换:传统SETI依赖无线电信号搜索,此次成果证明“化学SETI”同样有效,美国宇航局已将“生物标志气体探测”纳入2040年行星科学路线图,计划发射“宜居带光谱阵列”(HabSHA)卫星,对1000颗类地行星进行生物标志普查。
- 星际伦理的前瞻性讨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紧急召开闭门会议,探讨若确认地外生命存在,人类应如何定义“宇宙生命权”。尽管K2-18 b的潜在生命可能停留在微生物阶段,但其存在本身已挑战“地球生命唯一性”的认知,为未来可能的星际接触提供了伦理预演。

结语:在谨慎中拥抱未知的勇气
K2-18 b大气中的硫基分子信号,或许是宇宙递给人类的一张“生命明信片”。它提醒我们,在138亿年的宇宙演化中,地球生命可能并非孤独的奇迹,而只是宇宙生命交响乐中的一个音符。
詹姆斯·韦布望远镜的这次发现,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类好奇心的胜利——它证明,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浩渺星空时,每一次谨慎的探索,都在拉近我们与宇宙本质的距离。
正如马杜苏丹在《自然》杂志的评论中所写:“我们尚未听见地外生命的心跳,但已触摸到了它们的指纹。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韦布望远镜与新一代观测设备将继续解码这些宇宙密码,直到我们最终回答那个最古老的问题:我们是否孤独?”
这场跨越124光年的科学发现,不过是人类星际探索长征的起点,而宇宙,正等待着我们以更谦卑的姿态、更严谨的科学精神,揭开下一层神秘的面纱。
博雅文成: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概与作者本人无关、编者及作者无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