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12月25日,罗马尼亚塔尔戈维什泰的一个军事基地里,冬天的寒风呼啸着穿过空旷的院子。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这位曾经统治罗马尼亚24年的铁腕人物,和他的妻子埃列娜,被几名士兵押到了一堵破旧的公厕墙前。
士兵们的眼中燃烧着愤怒和决绝,手中的步枪已经上膛。几声枪响划破了寂静,子弹如雨点般射向齐奥塞斯库夫妇,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也终结了一个时代的压迫。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于1918年1月26日出生在罗马尼亚奥尔特县斯科尔尼切什蒂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
11岁那年,他离开家乡,独自到布加勒斯特闯荡,成了一家鞋匠铺的学徒。这位鞋匠叫亚历山德鲁·桑杜列斯库,是当时非法的共产党成员,齐奥塞斯库在这里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
齐奥塞斯库加入了共产党,开始参与地下活动,比如送信、散发传单什么的。后来他因为参与罢工被捕,这也是他政治生涯的开端。
接下来几年,他因为政治活动多次进出监狱。1936年,他被判了两年监禁,在多夫塔纳监狱里,他遇到了后来的恩师格奥尔基·格奥尔基乌-德治。监狱里的苦日子让他患上了口吃,但也让他结识了不少党内大佬。
二战期间,齐奥塞斯库在多个监狱和拘留营里待过,在特尔古日乌拘留营里和格奥尔基乌-德治成了室友,两人关系更近了。
苏联红军进入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获释,很快就在格奥尔基乌-德治的提携下开始了他的政治攀升。
接下来的十年里,他历任农业部秘书、国防部副部长等职,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他进入中央委员会,又成为政治局委员,参与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导致数万农民被捕。
1965年3月19日,格奥尔基乌-德治去世,齐奥塞斯库在三天后接任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
他上台后,迅速巩固权力,将党名改为罗马尼亚共产党,并宣布国家为社会主义共和国。他成为国务委员会主席,还当选了罗马尼亚首任总统。
执政初期,齐奥塞斯库还是挺有干劲的。他推动工业化,扩大对外贸易,减少对苏联的依赖,还和西方国家搞好关系。
他公开谴责华沙条约组织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但到了70年代,他的政策开始走偏。他搞起了个人崇拜,自称“喀尔巴阡天才”,还把妻子埃列娜提拔到政府高位。

埃列娜·齐奥塞斯库,原名勒努察·佩特雷斯库,1916年1月7日出生,她在政府里担任第一副总理等职,被吹捧成杰出的化学家,但实际上她的博士论文都是别人代写的。
她在政治上非常强势,经常插手政府事务,民众对她意见很大。齐奥塞斯库的经济政策也越来越离谱。
他大举借债搞工业化,导致外债飙升。又为了还债,他下令出口大部分农产品和工业品,国内食品、燃料和电力严重短缺。政府开始实行严格的食品配给制度,民众生活苦不堪言。
齐奥塞斯库还推行了激进的人口政策。他颁布了禁止堕胎和避孕的法令,试图提高出生率。这导致出生率短暂上升,但也造成了大量弃婴,孤儿院条件恶劣,儿童遭受忽视和虐待。
此外,他还搞了一些劳民伤财的建设项目,比如布加勒斯特的人民宫。这个项目拆毁了城市的历史中心,数千居民被迫搬迁,耗费巨资却没解决民生问题。
到80年代末,齐奥塞斯库的统治已经民怨沸腾。东欧剧变的风潮席卷而来,而他却未能适应变革,最终导致了1989年的革命。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的平静被抗议的浪潮打破。这场革命始于蒂米什瓦拉,起因是当局试图驱逐匈牙利裔牧师拉斯洛·托克什。民众聚集抗议,很快演变为反政府示威,要求自由和民主。
齐奥塞斯库低估了局势的严重性。他下令安全部队向蒂米什瓦拉的示威者开火,造成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这一暴行激起更大规模的抗议,骚乱迅速蔓延至全国,包括布加勒斯特。
12月21日,齐奥塞斯库在布加勒斯特组织了一场群众集会,试图重振支持。然而,精心挑选的群众却发出嘘声和嘲笑,电视直播将这一幕传遍全国。
齐奥塞斯库惊愕失措,退回中央委员会大楼,局势彻底失控。次日,抗议活动愈演愈烈,军队开始倒戈,加入示威者行列。
意识到大势已去,齐奥塞斯库和埃列娜乘直升机逃离布加勒斯特,试图寻找忠诚部队或出国避难。然而,直升机在塔尔戈维什泰附近降落,他们被军队逮捕。

被捕后,齐奥塞斯库夫妇被押至塔尔戈维什泰的军事基地。特别军事法庭对他们进行审判,指控包括种族灭绝、国家经济破坏和滥用权力。
审判在基地一间狭小房间内进行,气氛紧张,军事人员环伺。
法庭由法官吉卡·波帕主持,检察官列举了他们在蒂米什瓦拉和布加勒斯特抗议活动中导致的伤亡证据。
齐奥塞斯库态度强硬,多次打断,指责法庭非法,坚称自己仍是总统。埃列娜则情绪激动,时而辩解,时而哭泣,试图为他们的统治辩护。
审判持续不到一小时,明显带有预定结果的痕迹。辩护律师几乎未作有效辩护,法庭迅速宣布二人有罪,判处死刑,并要求立即执行。
枪声震耳,硝烟弥漫,弹壳散落在雪地上。齐奥塞斯库夫妇瞬间倒地,身体被约120颗子弹击穿。
整个过程仅数秒,军事记者仅录下最后几发子弹的画面。处决结束后,士兵们喘着粗气,凝视地上的尸体,空气中弥漫着肃杀的气息。
尸体被帆布覆盖,随后运往布加勒斯特。这一事件不仅结束了齐奥塞斯库的统治,也成为罗马尼亚革命的象征,标志着东欧共产主义政权中最暴力的政权更迭。
齐奥塞斯库夫妇的处决震动了罗马尼亚和世界。他们的遗体被秘密埋葬在布加勒斯特根恰公墓,坟墓未作标记,以防成为忠诚者的朝圣地。
国家救国阵线迅速接管政权,伊昂·伊利埃斯库担任临时总统。1990年5月,罗马尼亚举行战后首次自由选举,伊利埃斯库和FSN获胜。
然而,选举过程被指存在操纵,反对派抗议遭到暴力镇压。这引发了关于新政权是否真正民主的争议,许多人认为FSN只是共产主义政权的延续。

90年代,罗马尼亚向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转型,但过程充满坎坷。国有企业私有化导致资产流失,新兴精英迅速致富,而普通民众面临高通胀和失业。经济困境加剧了社会不满,腐败问题也成为转型期的顽疾。
尽管如此,罗马尼亚在国际舞台上逐渐融入西方。加入北约,成为欧盟成员,标志着国家战略方向的转变。
然而,齐奥塞斯库时代的遗产依然影响深远。安全警察的广泛渗透使得许多前特工继续在政界活跃,阻碍了对共产主义时期罪行的清算。
2008年,罗马尼亚议会发布调查报告,澄清齐奥塞斯库在国外并无存款,推翻了当年审判中关于他们拥有10亿美元海外资产的指控。
这一发现引发了关于齐氏统治真实性质的重新讨论,一些人认为他并非如指控般腐败。
2010年,齐奥塞斯库夫妇的遗体被挖掘,进行DNA鉴定,以平息关于他们是否真正死亡的阴谋论。鉴定确认了身份,遗体随后在根恰公墓重新安葬。
新墓地建成后,每年1月26日,齐奥塞斯库的生日,都有支持者前往献花,尤其是老年人,他们怀念共产主义时期的稳定。
关于齐奥塞斯库的遗产,罗马尼亚社会呈现两极分化。一项2018年由Isogep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64.3%的受访者对齐奥塞斯库持正面评价,高于其他总统。
这反映了部分民众对后共产主义时代经济困境的不满,以及对过去社会保障的怀念。然而,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和受过压迫的群体,视齐奥塞斯库为暴君。
他们记得安全警察的恐怖、言论自由的缺失和普遍的贫困。法律上,罗马尼亚禁止公开赞扬齐奥塞斯库的罪行,有人因在电视上展示其画像被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