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载砖瓦垒出百万家业:一个90后农民工的"千斤人生"

趣事听说 2025-04-19 11:09:13

清晨五点,四川泸州的山雾还没散尽。何友平的手已经摸上工地冰凉的砖块,掌心横七竖八的裂口像干涸的河床——这是三十四岁农民工的"年轮"。二十斤的灰浆桶勒进肩膀,水泥板在脊梁上压出红印,他今天要完成第187栋楼的砌墙工程。

"这块砖要斜着落,听见没?"工头老陈还记得2015年那个夏天,刚来的小何总追着师傅问。现在的何友平闭着眼都能摸准砖缝:左手抹泥刀"唰"地刮过水泥,右手红砖"啪"地扣进凹槽,砖面离标线误差不超过半根牙签。工地的太阳晒褪了他三件工装的颜色,却把手臂肌肉淬炼得如同钢筋。

工地的时钟走得格外快。晨光刚爬上脚手架,何友平脚边的砖垛就矮下去半截。别人搬砖用推车,他偏要双手各拎二十块——砖棱角咬进指缝,汗珠子砸在红砖上滋啦作响。"每趟多搬十块,一天能多挣五十。"他说这话时,后颈晒脱的皮正卷着边。

正午的太阳毒得很。何友平蹲在阴凉处啃馒头,手机相册里存着老家新房子的照片:三层小楼贴着白瓷砖,院里的枇杷树刚结青果。这是他用九年间扛过的两千三百万块砖换来的——平均每块砖挣八分钱。

"昨晚又梦见在数钱。"他咧开嘴笑,门牙缺了个角——去年卸建材时被钢管磕的。工棚铁皮顶被晒得发烫,床头贴着泛黄的记账本:2016年3月17日,扛楼12小时,挣880;2020年国庆,砌墙创纪录完成80平方米...

傍晚收工时,何友平总要绕着工地多走两圈。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里,他盯着未封顶的楼板出神:"这栋楼23层,每层要用五万块砖。"裤兜里车钥匙硌着大腿,去年全款买的哈弗H6停在工棚外,车斗里还粘着没拍净的水泥灰。

村里人都说何家老三"傻实在"。新房落成那天,他非要在堂屋地面镶九百九十九枚硬币,说是"给每块砖头安个家"。铝合金窗框擦得锃亮,映着后山竹林晃动的影子——二十年前,他就是踩着这条山路出去找活路的。

工地的夜来得迟。何友平蹲在水泥管上跟媳妇视频,镜头扫过新房子的旋转楼梯:"等再攒点钱,把二楼露台改成阳光房。"女儿在县城重点中学的月考成绩单贴在冰箱上,旁边是他手写的账目:女儿大学基金已存28万。

月光爬上脚手架,照见何友平枕边的《建筑工程验收规范》。书页边卷得像老咸菜,空白处记满歪扭的字:"构造柱马牙槎先退后进""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工棚鼾声四起时,他还在琢磨明天要砌的弧形墙——得把砖头提前泡透才不会开裂。

腊月二十八的返乡路上,何友平把新车油箱加得满满的。后备箱塞着给爹娘买的理疗仪,给媳妇带的羊毛围巾皱成一团。后视镜里,九年时光呼啸而过:从在县城工地搬砖一天挣80块,到如今带着二十人的施工队承包整栋楼;从睡漏雨的工棚到盖起村里最气派的小楼...

正月初六的开工宴上,何友平给工友们发红包。红色钞票映着粗糙的手指,他想起二十岁第一次领工钱时的模样:沾满水泥的手数了三遍百元钞,当晚把钱压在枕头下睁眼到天明。现在他手机银行里的数字,是九年间少睡了四千三百个小时换来的。

春雨淅沥的工地上,何友平踩着湿滑的脚手架检查砌体质量。安全绳在腰间勒出深痕,他伸手比划着教徒弟:"垂直度靠这个线锤,看见没?差一毫米都不行。"远处的塔吊正在转运钢筋,恍惚间像是看见了自己的前半生——把那些粗粝的、沉重的日子,一块块垒成了踏实的模样。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