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该炸掉”?被陕西人民痛恨的三门峡大坝,是壮举还是败笔?

嗨翻体育秀 2024-09-13 02:49:02

“炸掉!赶紧炸掉!”2003年,一场五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席卷渭河流域,百万亩良田被淹,数十万人流离失所,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3亿元。

愤怒的吼声在受灾最严重的陕西省华县响起,矛头直指那个屹立在黄河上的庞然大物——三门峡大坝。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大坝在1957年动工兴建时,曾承载着全国人民治理黄河、造福后代的热切期盼。

然而,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座曾经的“治黄丰碑”却在历史的洪流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它究竟是功勋卓著的“功臣”,还是弊大于利的“罪人”?

回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治理黄河水患成为当务之急。1955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修建三门峡水利工程的方案被提上议程。

彼时,全国人民都沉浸在建设新中国的激情之中,对于这个能够彻底根治黄河水患、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工程,更是充满了期待。

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怀揣着满腔热血,奔赴条件艰苦的施工一线。他们不畏严寒酷暑,用铁锤、钢钎和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一条条通途,将一块块巨石堆砌成坚固的堤坝。

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奋战,1960年底,三门峡大坝终于巍然屹立在黄河之上。

三门峡大坝建成初期,确实发挥了巨大的防洪效益。它拦蓄了上游的大量洪水,有效减轻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保障了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三门峡水库还具有灌溉、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为河南等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正如一些专家在项目论证阶段所担忧的那样,三门峡大坝在建成后不久,就暴露出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泥沙淤积。由于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泥沙被冲刷到黄河中。三门峡大坝建成后,这些泥沙被拦截在库区内,导致库容不断减少,河床不断抬高。

为了解决泥沙淤积问题,三门峡大坝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经历了多次改造。然而,这些改造措施治标不治本,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泥沙淤积问题。

与此同时,三门峡大坝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首当其冲的就是位于其上游的渭河流域。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历史上就饱受泥沙淤积之苦。三门峡大坝建成后,渭河的泥沙淤积问题更加严重。

由于三门峡水库的顶托作用,渭河河床不断抬升,形成了危险的“悬河”。一旦发生特大洪水,渭河流域的防洪形势将岌岌可危。

2003年的那场特大洪水,彻底引爆了陕西人民积蓄多年的不满。他们认为,三门峡大坝是导致渭河洪灾的“罪魁祸首”,要求“炸掉”大坝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我们为了国家建设,牺牲了自己的家园,现在却要承受这样的后果,这公平吗?”一位被迫搬迁的陕西老人,对着镜头痛哭流涕。

“三门峡大坝是建在下游,效益却在上游,我们陕西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得不到任何好处!”一位陕西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语气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

“炸坝”的言论固然偏激,但也折射出三门峡大坝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矛盾——区域利益的博弈。

支持三门峡大坝的人认为,它对控制黄河水患、保障中下游地区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数据显示,三门峡水库每年为下游地区节约防洪投资约10亿元。

同时,三门峡发电站作为我国第一个大型水电站,每年创造的经济效益约为20亿元。此外,三门峡船闸的通航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每年创造的经济效益约为5亿元。

然而,这些看得见的经济效益,却无法弥补陕西人民心中那份看不见的伤痛。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洪水淹没,良田变成盐碱地,却无力改变这一切。

在他们看来,三门峡大坝就像是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知何时就会落下,将他们辛苦经营的一切毁于一旦。

2007年,中央政府拨款229亿元治理渭河,重点解决渭河流域的防洪安全问题。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陕西人民的焦虑情绪,也表明了国家对解决三门峡大坝历史遗留问题的决心。

事实上,对于三门峡大坝问题的解决,并非只有“炸坝”这一个选项。专家指出,三门峡大坝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小浪底、故县、陆浑等水库共同构成黄河防洪体系,只有“四库联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防洪效益。

因此,解决三门峡大坝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有效防洪”和“减少危害”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科学研判,优化调度方案,尽可能减少三门峡大坝对渭河流域的负面影响。

从更深层次来看,三门峡大坝的争议,也反映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不够,对区域利益协调不够,决策机制不够完善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引以为戒。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将生态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充分考虑各方利益诉求,避免出现“一方受益、一方受损”的局面。要建立健全决策机制,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和公众诉求,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和争议,是新中国水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缩影。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和探索,走出一条更加科学、更加可持续的水利发展道路。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门峡大坝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而“黄河宁,天下平”的美好愿景,也终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谢朝平. 写在三门峡大坝上的历史[J]. 新西部,2011(10):34-37.

吴以远. 三门峡大坝去留的悬念[J]. 信息导刊,2004(9).

辛铖. 为三门峡大坝忧虑--和黄河的不解之缘[J]. 出版参考,2005(6):28-29.

0 阅读:16

嗨翻体育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