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六年,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再度启动。外交部长王毅访日期间,两国22日达成涵盖经贸、科技、环保等领域的20项共识,标志着中日关系迈出关键一步。这场迟来的对话不仅为双边合作注入新动能,更折射出亚太格局的深层变动。
历史纠葛与现实博弈中日关系的复杂性,深植于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日本曾以侵略者姿态刻入中国近代史,又在改革开放初期成为重要技术伙伴。如今,中国经济总量跃居其四倍,新干线里程、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反超,令日本社会陷入复杂心态——既有失落与焦虑,亦不得不正视合作红利。
而日本的战略困境,某种程度上源于美国的长期布局。二战后的《日美安保条约》与和平宪法,将日本牢牢绑定在美国战略轨道上。从广场协议压制经济,到近年强推军费增至GDP的3%,美国的操控始终如影随形。东京大轰炸、原子弹创伤等历史记忆,与对华情绪形成微妙对冲,揭示着日本民族主义情绪的扭曲出口。
超越“离岸平衡”的逻辑美国“离岸平衡”策略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激化区域矛盾,华盛顿得以以最小成本维持亚太影响力。但当下中日共识的达成,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种预设剧本——当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日本汽车巨头被迫抱团应对中国车企崛起时,经济理性正逐渐压倒意识形态对抗。
数据显示,中国连续多年稳居日本最大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超3000亿美元。这种相互依存性,构成两国关系缓和的压舱石。正如王毅所言:“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在半导体供应链、老龄产业合作、碳中和等领域,两国存在天然互补空间。
重构亚太合作新范式当前中日改善关系的努力,实质是对美国单极霸权的隐性突围。日本逐渐意识到,盲目跟随美国遏制中国,不仅导致关键技术出口受限,更可能错失亚洲经济整合的机遇。而中国推动关系缓和的战略智慧,在于将经济合作转化为地缘政治缓冲——当日本车企加大在华氢能源投资,当RCEP框架降低区域关税,美国构建的“小院高墙”正被悄然渗透。
值得关注的是,中日关系的回暖绝非简单的历史轮回。从东海油气田共同开发磋商,到建立数字经济对话机制,两国正在探索超越历史心结的合作模式。这种转变,既需要日本正视中国复兴的现实,也考验着中国以足够战略定力化解复杂情绪。
全球地缘格局剧变中,中日这组特殊关系正在书写新注脚。20项共识既是经济合作的路线图,更是亚太秩序转型的风向标。当美国仍执着于“印太战略”围堵时,中日选择以对话替代对抗,或许预示着东方智慧对霸权逻辑的深层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