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石破茂的一番表态可谓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他竟以难得的强硬姿态公开“敲打”特朗普。
这番举动与中国在国际舞台的表现不无关联,借鉴中国,学以致用,这或许成为了石破茂此次“硬气出击”的底气来源。
长期熟悉日本政坛的人,应该知道石破茂是个啥风格,他是个典型的技术型官僚,讲究数据,说话做事都显得严谨周到,同时也因此在公众眼里缺乏张力,他可以在经济、防务等领域侃侃而谈,但显然少了点个人色彩,即便提出观点,也常常相对平和。
然而这次,他却给人一种“变了一个人”的感觉,事情起因,是石破茂直面特朗普近些年来的“美国优先”政策以及对盟友的态度,用的是一种不再退让的腔调,他说,“美国作为全球霸权,理应承担更多全球责任,而非沉浸在自大和利己中,”外交场合,这种对美国领导人的公开批评实属罕见。
尤其是这话出自日本政坛,颇耐人寻味,毕竟大家都知道,日本长期在美国的强压下显得小心翼翼,甚至很多时候带着一丝“屈从”,但石破茂这次的态度,几乎等于明确对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外交”划清界限,这反常的一幕,甚至让一些日本媒体惊呼,“石破茂变了,他竟然硬了”!
为何石破茂会突然如此“自信”呢?答案显然不简单,从他的言论和政策立场来看,石破茂深知日本的处境,目前站在经济全球化的大风口上,既是崛起的契机,更是夹缝求生的挑战,这些年来,日本频频被美国摆布,迫使其在贸易协定、军事部署等方面作出妥协。
把话摆到明面上讲,这种“屈辱外交”让不少日本政客早已心存不满,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崛起提供了全新的标杆和参考,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展现出的硬核一面,给需求转型的日本政界不少启发,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不仅舍得硬碰、敢于叫板。
还成功通过一系列多边合作重塑国际话语权,这背后所展现的底气和智慧,自然让许多亚洲国家看在眼里,而石破茂可能正是“吸人之长”的代表人物之一,近年来,中国在应对中美摩擦时,无论是操作经济杠杆,还是在外交舞台上的运筹帷幄。
都为他国在大国外交中提供了拿得出来的“模板”,譬如中国以“一带一路”经济合作为抓手,成功稳住了大批盟友和伙伴,而在这过程中,中国从不唯美国马首是瞻,反而不断展现抗压能力与自主探索,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自然也向相邻的日本释放出一个信号。
在充分了解自身国情的前提下,主动谋变绝不是不可及的目标,石破茂显然意识到,中国对美策略中展现出的“规则之智”远超以往的寄人篱下式妥协,他可能从中看到了日本在亚洲新格局中的重塑方向,其实说到底,石破茂想尝试“反客为主”,还是需要现实支点的。
而这个底气,除了中国带来的示范与启发,还得益于近年来日本经济复苏的迹象以及日中关系缓和的契机,首先,日本的经济结构正在悄然调整,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虽然长期在经济增速上显得乏力,但在高科技、工程制造等领域依然保有核心竞争力。
尤其是随着新能源开发、生物科技领域的突破,日本产业界慢慢意识到,自主创新与全球协同将成为走出经济困局的重要钥匙,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日本国内对外部强权控制的反感声音越来越高,简单来说,日本并不甘心永远受制于美国。
日中关系近年来出现了不少“暖流”,如果说过去几十年间,日本处处担心因中美博弈而遭池鱼之殃,那么当下的大背景不太一样了,中国的经济复苏与扩张,给日本带来了巨大市场机遇,而双方在科技、制造、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也成为现实需求。
近期,不少关于中日合作潜力的讨论正在日本国内迅速升温,作为资深政治家,石破茂敏锐意识到,与中国协作不仅是一种可选项,甚至可能是日本重塑亚洲外交地位的重要手段,换句话说,日本开始意识到,硬气不是纯粹为了对抗,而是为了赢得谈判桌上的平等机会。
所以,当石破茂对特朗普提出“反客为主”的气势时,他显然不只是表态那么简单,他这是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日本不仅仅是顺从于美国的“棋子”,而是渴望成为舞台上的玩家,当然,也别太乐观地认为石破茂的表态代表整个日本政坛的转变,毕竟硬气归硬气。
真正的行动或许比言辞更艰难,从实际看,日本未来是否真的敢和美国保持一定距离,还有待观察,石破茂的态度固然不及中国式的大国气魄,但从某种程度上看,他精准地捕捉到了“借力发声”的机会,以美国现任及前任领导的一系列政策为靶标,表明日本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跟随者。
归根结底,日本未来要更强,还得拿出真正的经济手段与外交筹码,而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则像一座“人生路上的灯塔”,不断给予他们参考和胆量,尽管石破茂的发声,可能只是他个人的外交尝试,但足以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或许在美国之下,小伙伴们的格局已经开始悄然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