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聊数码音频和模拟音频

耳机带师小白 2024-11-24 11:08:37

我个人对数码音频和模拟音频的差异性颇感兴趣,所以写就这个话题写过不少文字。大致来说,我不主张数码音频和模拟音频这两者之间存在“高下之差”,而更欣赏这两个不同的东西并存所带给我们音响发烧友及唱片发烧友的乐趣。

换言之,这两者的妙处就在于它们的不同,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对比欣赏的乐趣。如果这个世界只有其中一者,那是少了很多乐趣的。

有一个词叫“数码味”,基本都被发烧友作为贬义词在用。我在论坛写过一个“暴论”——我不把数码味作为贬义词去理解和使用。数码味就是数码音频的味道、特征,是很客观的存在,并无贬损的必要。

数码音频和模拟音频相比,优点是明显的——更高的信噪比、更大的动态范围、拷贝和编辑无失真、更好的一致性。由于信噪比高,优质数码录音的细节和频宽都保留得非常好,而模拟录音则受限于记录媒体(磁带的本底噪声),信噪比最多只能到70分贝,而且后期制作时每一次拷贝都会带来更多的噪声和失真。在80年代,数码录音逐渐推广开来,而且数码混音也很受欢迎,即便母带是模拟录音的,当时的录音师也喜欢先把分轨母带数字化,再进行数字混音和剪辑,因为这个过程用数字技术去做几乎不会妥协音质。

ADD的含义就是模拟录音但数字混音

在数码录音的早期,由于规格的局限(不够高的BIT数和取样频率),早期数码录音确实有缺陷。这也是客观事实。我有过一些唱片,是恰好同时期用模拟录音和数码录音分别制作的,对比其声音,很明显模拟录音的质感会更好,而早期数码录音虽然底噪低、声音干净,但“质感”并不好。作为贬义词存在的所谓“数码味”就是由此而出现的。

新年音乐会先后用模拟录音和数字录音的对比

但是技术是在发展的。数码录音很快就从早期的16比特进化到20比特、24比特。取样频率也从早期的48kHz进化到96kHz和192kHz。虽然数码录音的出版物——CD被限死在16比特和44.1kHz,但各家唱片公司还是开发出技术,把高码率录制的数码音乐“缩编”到CD,通过这种技术进步,把商业出版的数码录音做得越来越好声。同时,直接以高码率格式出现的网络在线音乐、音乐下载也越来越普及,这些都让数码音乐的声音越来越好。可以说,2000年后的数码音乐,和80年代早期的数码录音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当今的数码录音,如果再随便用“数码味”去贬损,很没有意义,也显得头脑僵化。

然而数码音频和模拟音频的差异仍是存在的,不难体会到。这是不同的记录方式、记录媒介所必然带来的。所以在我看来,“数码味”这个词就可以用来描述数码音频的一些特征——大致可以理解为高清晰、高透明度、频响延伸好、动态范围充足、低音染的现代声。而与之对应的则是“模拟味”,表现为声底丰厚而带有“肉感”,频响两端延伸不突出,声音有回味、粘滞感。

有些发烧友会认为模拟录音“模拟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音色柔。但其实数码音频也可以声音很柔的,比方DSD录音的声音就明显比传统PCM数字录音更“柔”。柔不柔不是本质区别了。在数字处理的领域里,完全可以通过DSP把声音搞得很柔和,这个不是数字音频和模拟音频的本质差别。

我知道很多发烧友把“模拟味”理解为更好的声音,更高级的声音,把“数码味”理解为一种贬损,是个贬义词。但我个人的看法并非如此。我觉得这两者就是各有千秋,要看到它们各自的优点,特别是数码音频的优点。同理,我也认为好的模拟音源如黑胶唱机和好的数字音源之间不存在绝对的高下,就是“不同”。这个世界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媒介、出来不同声音的玩意儿,正好给音响发烧友和唱片发烧友增加乐趣。完全没必要在两者之间非要争出一个好坏、高下。

若有时间和精力,还有预算,就模拟和数码的东西都玩玩吧!

(完)

耳机俱乐部小白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0 阅读:1

耳机带师小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