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闽安历史深处!对话空军老兵杨成和,解锁千年古镇的文化密码

华商有精英 2024-08-31 08:52:48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福建福州,有这样一个千年古镇——闽安,它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而有一位77岁高龄的古稀老人,如同一位执着的寻宝者,用他的热情和坚持,解锁着这座古镇的文化密码。他就是杨成和,一位空军老兵,一位为闽安历史文化奉献半生的守护者。

当笔者踏入闽安村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心中满怀对古老文化的敬畏与好奇。而与杨成和先生的相遇,犹如在历史的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明灯,引领着笔者走进闽安的深邃世界。

初见杨成和老人,他那矍铄的精神和炯炯有神的目光,让人很难相信他已在岁月的长河中走过了多年的风雨。他的笑容亲切而温暖,仿佛在邀请我们一同走进他与闽安的深厚情缘。

杨成和是土生土长的闽安人,然而小时候的他,并未察觉到家乡的与众不同。就如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直到他参军退役后再次归来,才惊觉这片土地蕴含着无尽的宝藏。闽安,这座自唐以来便是福州军事要塞和海防咽喉的古镇,因军事而兴盛,其历史的厚重感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

在与杨老的交流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他对闽安历史文化的热爱。尤其是当他谈及村中老人讲述的戍防将士们保家卫国的故事时,那份激动与敬仰溢于言表。他说:“那些故事仿佛有生命一般,将我紧紧吸引,让我对这片土地的过去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这不禁让人想起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那些英勇将士的生动描绘,他们的忠诚和勇敢,穿越时空,依然激励着后人。

杨成和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他是一位援越抗美的参战老兵,曾任空军某独立团(师级)通讯报道组组长、新闻记者,在部队的锤炼中,培养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意志。回乡后,他长期担任地方企业干部,却始终未曾放下对闽安历史文化的追寻。他不仅是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还是福州市党史和地方志专家库专家、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2021 年,党组织授予他“光荣在党 50 年纪念章”,这份荣誉是对他多年来坚守初心的最好肯定。

走进杨成和的家,那三间书房让人震撼不已。不少朋友来到他家,都会惊讶地问:“你住的地方是个图书馆吗?”成堆的书籍和资料,宛如一座知识的宝库,藏着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难以计数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财富。这让我想起了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杨老正是凭借着多年的积累和钻研,才能在闽安历史文化研究的领域中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

他主编的《福建闽安古镇》等九部著作,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闽安历史的天空。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 1000 余篇文章,更是如同一股股清泉,滋润着人们对闽安文化的认知。他的文字,既有对历史的严谨考证,又有对人文情怀的细腻描绘,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着闽安的兴衰变迁。

杨成和的努力和付出,也为他赢得了众多荣誉。“马尾区十佳社会志愿者”“福州市十星文明户”“马尾区(第三届)道德模范”“马尾区最美文物守护者”……这一个个荣誉称号,是他一路走来的坚实脚印,也是社会对他的高度认可。

在热播剧《觉醒年代》中,有一群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惜奔走呼号、舍生忘死的先驱者。他们的精神让人动容,而杨成和老人又何尝不是闽安历史文化的“觉醒者”和“传播者”呢?他以一己之力,唤醒了人们对闽安历史的记忆,让这座千年古镇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是北宋大儒张载的名言,也是杨成和先生一生践行的信念。20 世纪 70 年代,杨成和从部队退役后投身闽安村委会工作,从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那个时候,他便耳濡目染了许多动人心弦的闽安故事,那些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精神,如同一颗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然而,时光流转,20 世纪 90 年代,老一辈的讲述者相继离世,闽安村那些珍贵的故事面临着失传的危机。眼看着这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即将被岁月的尘埃所湮没,杨成和先生挺身而出,于 2000 年退休后,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闽安文化研究的漫漫长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那样,杨成和先生的研究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二十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闽安的每一个角落,翻山越岭,探寻那些分散在各处的文物古迹。他与乡亲们促膝长谈,倾听他们口中代代相传的历史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如同珍贵的拼图碎片,被他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

为了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史料,他不辞辛劳地奔波于图书馆、档案馆等地。在那些泛黄的书页间,在堆积如山的档案中,他如饥似渴地寻找着关于闽安的点点滴滴。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是一位在沙漠中寻找绿洲的旅人,不放过任何一丝希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杨成和先生深知积累的重要性,他将每一次的发现、每一个故事都认真地记录下来,梳理总结。这份执着与坚持,让他逐渐拼凑出了闽安历史的完整画卷。

在担任义务讲解员的过程中,杨成和先生结识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他们被杨成和先生的热情和执着所打动,无私地为他送来许多珍贵的史料。这份跨越地域的情谊,如同古代文人雅士之间的惺惺相惜,共同为传承文化而努力。

远在中国台湾地区的乡亲们,也被杨成和先生的精神所感动,自发地帮忙搜集资料寄给他。这种跨越海峡的牵挂与支持,让人不禁想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即使相隔千里,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文化的传承之心始终紧紧相连。

“这些资料加上我的研究手稿,摞起来有两米多高,我家都快成资料库了。”杨成和先生笑着说。这句看似轻松的话语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他在各大媒体发表了 800 多篇文章,用文字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闽安的历史文化。他还自筹 10 多万元编撰了《福建闽安古镇》等 18 本书籍,每一本书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

杨成和先生的研究成果,为闽安村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参考。正是因为他的努力,闽安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寻这座千年古镇的魅力。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像杨成和先生这样的坚守者。就如同司马迁忍辱负重,撰写《史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又如李时珍踏遍千山万水,编写《本草纲目》,造福了世世代代的百姓。杨成和先生以自己的行动,书写着当代的文化传承篇章。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杨成和先生就像那棵坚韧的竹子,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守护着闽安的历史文化。

在与杨成和先生的交流中,我深深感受到他对闽安这片土地的热爱,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感。他说:“闽安的历史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我们有责任让后人知道先辈们的奋斗与荣耀。”

是啊,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正是靠着无数像杨成和先生这样的人,默默奉献,无私付出。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敬畏。

在结束采访时,笔者回望闽安村,夕阳的余晖洒在古老的建筑上,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而杨成和先生的身影,在这片余晖中显得愈发高大。他不仅是闽安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楷模。

让我们铭记杨成和先生的付出,跟随他的脚步,一同探寻历史的深处,传承文化的精髓,让那些古老的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因为,历史是我们的过去,文化是我们的未来,而像杨成和先生这样的守护者,便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我们向杨成和老人致敬,愿他的精神如同闽安古镇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永不磨灭。

结语:在探寻闽安历史的征程中,杨成和这位空军老兵用他的执着与热爱,为我们解锁了千年古镇的文化密码。他的付出与成就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深情和对历史文化传承的担当。

然而,我们不能仅满足于杨成和一人的努力。历史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人的参与,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更有力的支持。希望网友们踊跃留言,共同探讨如何让更多的“闽安”不再沉寂,让璀璨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0 阅读:0

华商有精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