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原
中国的春晚与美国的超级碗决赛,本质上,都是一场商业盛事。
二者的开始的时间都差不多,今年中国的春晚是在2月9日,而美国今年的超级碗决赛,在2月12日。
央视春晚的广告收入最后公开的时间是在2010年,6.5亿人民币左右,而美国超级碗决赛今年广告费吸金达到6.5亿美元。而现在整个中央广播电视年度总收入也才二十多亿元,历经了电视业的衰退后,央视的春晚广告收入,估计难以超过2010年6.5亿的高峰收入。上届超级碗,拼多多花费1400万美元(9550万人民币)买下两个30秒广告时段,平均下来,每秒的广告费是159万人民币。
2016年,乐视曾7199万拿下春晚倒计时30s黄金广告,平均240万/秒;2017年30s倒计时金主换成小米时,广告费仅有4457万,平均148万/秒,缩水了近一半;《捉妖记2》投入1亿拿下了黄金60s,平均166万/秒,但是相比2016年的价格缩水超过30%。
最贵时,中国春晚一秒的广告费达到了572万元。
可以说,仅以商业角度,中国春晚的广告收入潜力,其实是非常大的,但是,实际上,中国春晚却完输超级碗,实际广告收入只有对方的五分之一。
问题出在哪?仅仅是电视业的衰落吗?当然不是。
春晚是一款爆款节目
春晚与所有的电视节目不一样,他成为中国民俗中的一部分。
过大年,看春晚,是自从春晚开设以来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中重要形式,在高峰期,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几乎所有人都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
这种爆款产品,是史无前例的。
即使是平时从不看电视的人,在春节时期,打开电视,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毕竟一家人一起看春晚,是一种节日的形式。
但春晚的收视率却依然在节节下降,有人说是各种其他的产品比如短视频分流了收视率,这种分析不准确。
真正的原因在于春晚的节目质量在节节下降。
各种关于春晚节目质量的讨论,是春节时间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比如,今年语言类节目彻底完蛋。
而导演们则认为,节目质量下降只是观众口味多元化的结果,相对于四十年前娱乐产品的缺乏,现在平时就有大量优秀的娱乐节目了,春晚想出彩,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果我们将美国超级碗纳入分析,则会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超级碗上的表演,每一年,都是经典的演出,超级碗上的广告,都成为了经典,甚至看这场盛宴上的广告,都成为了卖点。
广告费不断创新高,就说明了超级碗的表演与广告越办越成功,成为了全球顶级盛宴,而他的传播形式,依然是电视,难道美国的互联网业不发达么?
同样是一款爆款,为什么春晚日渐衰退,而超级碗却蒸蒸日上?
因为,在中国,赚钱是一种罪,国企赚钱罪过就更大了。
央视春晚广告收入之所以在2010年后成为了一个秘密,就是因为媒体们开始攻击春晚了,一场春晚成本仅仅千万,收入却高达6.5亿,这是当年的新闻媒体标题。
能上春晚,对于所有的表演者来说,都是一种扩大影响力的广告,甚至就是收入的来源,一夜爆火的明星很多,比如小沈阳。如果上央视表演,需要支付一百万的费用,这些人会毫不犹豫地支付,因为回报远远高于投入。
但是春晚真的将全球最好的表演者都纳入其中了吗?当然没有。
春晚与超级碗不同的是,春晚除了商业上的考虑,还有大量非商业性的考虑,这是由央视这一特殊机构的地位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光是节目评审环节中,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节目的考虑,绝不仅仅是商业上的考虑,而是要考虑诸多因素,这种机制,就导致春晚的商业性特征不断在弱化。
央视是一家具备国企特征且具备政府特征的一个机构,这一特征是其商业化不足的根本性来源。
2023年,据公开资料,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预算中,其中有17亿元来自于上级财政拨款。
作为中国电视业的一哥,居然还要依赖上级财政拨款,实在是难以想象。
制播分离改革
中国电视业其实也有推动过市场化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改革就叫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指的是,节目由市场来进行制作,引入竞争机制,再由电视台出资购买节目,或进行广告分成。
这种市场化改革是有很好的效果的。
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一系列综艺节目,其实都是市场化机构进行生产,由国企性质的电视台进行播出的。
甚至一些好节目,完全脱离电视台进行运作,比如吐槽大会,他就完全由网络视频平台进行播放。
在这样的机制下,出现了一大批爆款节目。
但是春晚,没有采取这种方式,依然是由制作单位——央视在牵头在组织生产,这种生产必然是低效且低质的。
其实以中国的市场现状,一个春晚长达四个小时的节目,产生几十亿的广告收入,不是一件奇怪的事。
如果由一个市场化的机构来生产节目,这么庞大的收益,足以创造出无数震撼人心的文艺节目。
文艺节目好与不好,完全是其市场回报相关。
贾玲一部贺岁片可以赚到上亿以上,这就让贾玲成为了中国最为专业的演员,为了节目的效果,营销的效果,可以在一年内增重四十斤,又减掉一百斤,同时增肌,并硬拉120公斤杠铃。
仅从演技来说,贾玲是非专业的,是相声演员出身的,是综艺大咖罢了,在很多专业演员眼里,她就是个小卡啦咪,不管是导演水平和演技,我相信专业的影评人都会打出不合格的分数。
但好莱坞的演员更为专业,因为其收入没有受到干预,而中国的影视行业的管制太多,甚至演员拿多少钱都是受到干预的。
在这种管制下,没有好片子是一种必然。
春晚四个多小时的时长,足以让不同受众都找到自已需求的产品,这么庞大的收视率,也足以催生出世界上最为顶尖的艺术产品。
之所以越来越失败,只有一个原因,商业化水平太低了。
不信,你将春晚进行招标,外包出去试试?十个亿,绝对有人敢包。央视什么也不用管,净收十亿就行了。
你要坚持相声要有教育意义,要求一定要一片祥和,要求达到某一种宣传效果,那这种节目怎么可能搞得好呢?
文化与戏子
对于文化产业,舆论中充满着分裂的矛盾。
一方面,很多人认为中国被西方文化 入侵,传统文化得不到弘扬,无法满足他们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这些人又认为戏子当道的世界是一个荒唐的世界,他们希望只有歌颂体,歌颂科学家和子弟兵。
这二者其实是矛盾的。
因为所谓的文化入侵,其实是文化产业商品化,全球化的结果,是发达国家的文化 产业管制更少,因此,他们的文化产业更为发达,有更多的好的影视作品,流行音乐作品、体育赛事。
而好的作品,自然会得到消费者的喜欢,不管这个作品是哪国生产的。
也即,即使按这些人想传播中国文化的意图,那也应该是让中国的文化产业管制变少,才能创造出好的文化产品。
但这些人同时又鄙视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将他们鄙视为戏子,甚至天天对他们喊打喊杀,这就必然让这一行业不可能创造什么好作品。
那大众们也就只能看韩剧、看美剧、听美国的流行音乐了。
其实制播分离的市场化改革以来,综艺节目的水准已经成为东亚顶级水平了,周边台湾、香港、韩国的综艺节目完全干不过大陆的综艺节目。
大陆的电视剧如同当年的港台电视剧一样,开始成为大陆周边年轻人的最爱。
原因无他,市场化带来的节目水准的提高。
一个《我是歌手》一季节目的广告收入高达3亿,而台湾现在的综艺节目一期的广告收入才几万人民币。
这样的收入结构就会导致节目水准的巨大差异。
其实今天的中国市场已经很大了,2023年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达到了549亿元,而2023年北美票房总收入是90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也就是高了不到一百亿。
而在2021年中国电影票房就已经是世界第一了。
但整体来说,中国的文艺作品的专业水平,与世界还是差异很大,可以说,这个专业水平配不上这么庞大 的市场。
而这其中,民间舆论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否定,就是制约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抵制明星的高价片酬,抵制体育明星的高价收入,成为了近几年的一种舆论风潮并成为了现实政策。
这种管制的结果,将会让中国文体产业继续萎靡,中国想要出世界级的明星就没有任何可能性。
你给他收入上搞一个上限,那他的水平也就有了上限。
因此,那些天天希望看到中国明星、中国电影、中国文艺作品行销行球的人,正在亲手用他们的舆论呼吁在消灭他们这一目标。
更为麻烦的是,文艺作品是一个产品。生产文艺作品,与生产手机,都是生产商品,都是满足他人的需求,二者并无高低之分。
事实上,很多人买手机,也不过是为了刷短视频而已。
他一样会带来资本的投入,创造 无数就业岗位,一样可以形成优势产业,一样可以增加一个地区长期的繁荣。
消灭明星,和消灭一家工厂,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
结语
春晚收视率越来越低,当然不是好事。
这代表着在这一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停滞,代表着一个庞大的产业受到了过度的管制。
人们崇拜明星,向往明星不是坏事,他不过是羡慕文艺市场中的成功者罢了,和人们羡慕企业家是一回事。
谁不想多赚钱呢?人人向往赚钱,并将靠自已能力赚钱的人视为社会的英雄,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如果这种人成为打倒的对象,那就是全民贫困的开始。
保守派们用道德来指责明星,认为明星没有创造和生产,这都是他们内心失败、嫉妒成功者的一种心理现象,这在任何时候都会存在,但当这种舆论占据上风时,我们得警惕了,因为一切领域的成功者,都可以成为被针对的对象。
繁荣和向上的社会氛围就将被终结,而繁荣和人人上进追求赚钱,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嫉妒从来都是暗黑能量。被这种情绪笼罩的社会,一定是黑暗的。
放你娘的屁![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