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应来了!尼日尔赶走中国高管后石油链条断裂,油价暴涨300%

微观史纪 2025-03-28 09:34:16

文 | 微观史纪

编辑 | 微观史纪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

前言

西非国家尼日尔最近正经历一场因政治短视引发的全面危机,他们竟然公然驱逐我们中国三位石油高管。

信息来源:凤凰网财经2025-03-18外媒:尼日尔要求三位中国石油高管离境 关闭中资酒店

而随着中国石油企业高管被驱逐、炼油厂账户遭冻结,这个曾依靠中企实现石油自给的国家,如今不到一个月就陷入燃油枯竭、电力瘫痪的困境。

这场危机不仅暴露了尼日尔军政府的治理失能,更揭示了破坏国际合作的惨重代价,这背后的事件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合作伙伴转变对立关系

从2003年开始当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的勘探队首次踏入尼日尔沙漠时,这个国家还是全球最贫困的国家之一。

全国没有一寸铁路,电力覆盖率不足10%,唯一的“工业设施”是法国殖民时期留下的破旧加油站。

但在地质学家的坚持下,中石油在撒哈拉沙漠边缘的阿加德姆盆地发现了储量达3.24亿桶的油田。

中石油随后启动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投资超50亿美元,在尼日尔构建从开采到销售的完整石油产业链。

信息来源:中华网2025-03-20尼日尔必将为今日贪婪付出代价 掠夺中企资产自毁前程

国际在线2024-12-19非洲青年说:“在中国,发展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经过中石油不懈的努力,与尼日尔合作的这些项目使尼日尔从纯石油进口国转型为出口国,石油产业贡献了全国GDP的10%和税收的12.5%。

中企为当地创造超千个就业岗位,修建了医院、学校甚至清真寺,但矛盾也在积累:尼日尔员工平均月薪约200美元,仅为中国同岗位员工的1/4。

政府从每桶原油中仅分得12%利润,这些“不平等”成为后来军政府煽动民粹的借口,却掩盖了一个事实——在中企入场前,尼日尔的石油产业几乎为零。

信息来源:凤凰网财经2025-03-18外媒:尼日尔要求三位中国石油高管离境 关闭中资酒店

然而2023 年军政府上台后,以“薪资不平等” 为由向中企发难,直到今年3月份的13日三名中石油高管被限期驱逐,炼油厂账户遭冻结。

而被驱逐查封的理由竟然是中资阳光国际酒店“歧视性经营” 被吊销执照,所谓 “薪资不平等” 争议,本质是对国际合作规则的曲解。

中企员工多为技术型人才,需应对沙漠作业的极端环境与安全风险,薪资包含海外津贴与专业技术补偿。

尼日尔本地员工平均月薪 1200 美元,已是该国普通民众收入的 24 倍,属于高收入岗位。军政府刻意忽视岗位差异,将薪资问题政治化,实则为转移国内矛盾的借口。

那么当地政府敢吃着咱们的饭砸咱们的碗,就应该承受将要付出的代价。

驱逐后的石油经济瞬间破裂

咱们三位中国高管人士被驱逐,相关企业查封不久尼日尔当地经济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这次的行动迅速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津德尔炼油厂停摆后,尼日尔国内燃油供应断绝,加油站外排起数公里长队,黑市油价从每升 1.2 美元飙升至 4 美元,涨幅达 300%。

依赖燃油的交通、工业体系全面瘫痪,首都尼亚美出租车司机被迫步行接单,工厂因缺油停工。

更致命的是中企援建的坎大吉水电站运营受冲击,全国 70% 的电力供应中断,医院手术灯熄灭,学校教室沦为蒸笼,社会秩序濒临崩溃。

更别说依赖咱们企业工作的基础人员,几乎是瞬间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岗位,经济来源可谓是被自己的国家直接断开。

信息来源:界面新闻2017年03月14日中国油企海外崛起的背后:惊心动魄的非洲历险记

而这些只是社会层面上的问题,更可怕的是这次能源危机进一步加剧财政困境,尼日尔 2024 年从中石油获得的 4 亿美元贷款到期,军政府不仅无力偿还。

还试图通过驱逐中企逃避债务,此举导致国际投资者信心丧失,主权债务违约风险飙升,国家融资渠道被大幅压缩。

那么尼日尔又是哪来的胆子敢这么对待中国,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政府的误判中国的战略和想要赌一把看是否能把自己的债务逃掉。

政府的豪赌,短视政策的代价

实际上尼日尔和中国的矛盾起始点应该是在2023年7月政变后,军政府为巩固权力承诺将最低工资提高40%,并免费发放粮食。

但这些福利需要资金支撑,因此在之后尼日尔以未来石油收入为抵押,向中石油借款4亿美元,约定2024年5月偿还。

信息来源:国际能源网2024-06-24反军政府军袭击中国石油投资的尼日尔通往贝宁科托努港的石油管道,要求取消增加的4亿美元投资

随着还款期限临近,军政府发现其外汇储备仅剩6.8亿美元,根本不够还,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反华行动”在2024年3月上演。

税务部门突袭中石油办公室,指控其“偷漏税1.2亿美元”,劳工组织抗议“薪资歧视”,军警强行关闭3家中资酒店,冻结炼油厂账户从而引发了重大能源危机。

尼日尔的危机不仅是经济误判,更是地缘政治冒险的恶果,2023年政变后军政府驱逐1500名法国驻军,转而邀请俄罗斯瓦格纳集团提供安保,并计划向俄企出售铀矿开采权。

信息来源:环球网2024-08-05尼日尔军政权领导人:法国情报人员正渗透,企图“破坏”尼日尔稳定

军政府认为,中国为保持对非洲资源的影响力,会像过去在委内瑞拉、苏丹那样容忍债务违约。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变化:2023年中国对非投资已从能源转向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对单一资源国的依赖度降低。

非盟虽未公开支持中国,但尼日利亚、加蓬等国悄悄收紧外资保护政策,同样尼日尔给所有想勒索中国的国家上了一课,切断石油链条最先饿死的是自己。

中国的战略调整

咱们国家对于尼日尔的行为展现出“绵里藏针”的反制策略,中国开始调整“大撒币”式投资:在刚果中资矿企将20%股权转让给本地财团,在肯尼亚蒙内铁路公司培训了3000名非洲技术工人。

信息来源:光明网2024-09-07中非经贸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第八届中非企业家大会侧记

这种“利益共享”模式旨在减少“资源掠夺”的指控,2024年中国海军第45批护航编队访问西非多国,与加纳举行联合军演。

信息来源:神州学人2024年05月08日留马学子热烈欢迎停靠马来西亚巴生港的中国海军第45批亚丁湾护航编队

而这一切的行为都展现了咱们的大国风貌,以及咱们一直遵行的共同合作发展的行为准则。

结语

尼日尔危机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资源型国家的悖论:越是急于摆脱他们所谓的“经济殖民”,越可能陷入更深的依附。

当军政府砸毁中资输油管道时,他们或许忘了正是这些管道终结了尼日尔用驴队运输汽油的历史。

同样这个教训也在警示世人:国际合作需要尊重市场规律与契约精神,任何试图通过破坏合作谋取短期利益的行为,终将自食恶果。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唯有坚持互利共赢的发展路径,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独立与社会稳定。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7

微观史纪

简介:一位专注于有趣事件分享的好玩博主,来了就莫走了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