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黑暗时代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中世纪大学教育产生与发展演变

钟哥看历史 2023-03-19 16:48:24
欧洲黑暗时期社会背景

伴随着两希文明的逐渐没落,欧洲社会迎来了其长达五个世纪之久的“黑暗时代”。这一时期由于经院哲学统治着整个西方社会,导致希腊文明逐渐消之殆尽,“经院哲学”开始进入了其一统天下的漫长时期。

而漫长的中世纪对于古希腊的文化传统不仅仅是一种破坏,对于两希文明所创造下来的数学、哲学、以及科学更是一种迫害。教育在此期间更是重重受挫。最明显的就在于其科学教育的停滞不前,整个欧洲社会笼罩在一片封建神学的教化阴影之下。教会势力独大,在社会中所宣扬的神学思想也荒谬离奇。经院哲学的发展同时带有古典哲学教育思想的延续,使得中世纪的教育有了一线生机。社会发展虽停滞不前,但唯一让西方社会看到希望的则是中世纪大学的诞生。

封建神学以及教会势力的双重影响之下,仍然有一批研究古希腊文化的学者对于发扬和继承两希文明的宝贵财富而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早期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影响下,大学教育的课程安排也将神学与普通艺学院、神学以及法学院结合在一起。并且在所设定的课程科目上也以当时较为具有权威性质的“七艺”即分为“三科”和“四学”注为主要内容。重点宣扬的仅为宗教神学的教会目的。而仅仅因为这样一种教育教学模式的简单化,使得学者能够有时间思索辩证理论性的问题。在此期间所产生的中世纪关于哲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的争论也就此展开。而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就是在这样一种复杂两难的处境下孕育而生的。

博洛尼亚、巴黎大学的产生及其影响

中世纪的大学教育是将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为主要对象,伴随着“神学”与“哲学”的激烈讨论中而得以延续其历史。两希文明所产生的成就在逐渐瓦解,教会势力独大的背景下,在 12 世纪上半叶,两所模板原型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孕育而生,虽名义上有着旨在为传播经院哲学的教义以及神学思想而开设的“目的”,但其具体的授课性质以及真实的传播思想与效果则使得“通识教育”的前身“博雅教育”得到了发展和延续其教育精神。

当时的社会背景催生了这两所大学,而二所大学的产生同样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巴黎大学作为与博洛尼亚大学管理性质不同的原型大学,其建校理念以及办学宗旨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巴黎大学最早诞生于教师行会之间,所提倡并开设的课程中包括了“七艺”中涵盖的内容,并且注重了对于人的素质的培养。这种“博雅教育”在中世纪的盛行都使得中世纪的黑暗历史增添了其独特的一盏亮光。

另一所母版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被普遍认为是“学生型大学”,学生行会掌控着学校日常运作以及管理的大小事宜,而“将教师团置于一个仅能提供劳动的地位”。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全面宣扬时期

1.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社会背景

漫长的中世纪在即将走向腐朽社会各种弊端日益突显之时,启蒙主义思想家则纷纷著书立说,开启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复兴人文精神与宣扬启蒙主义运动之路。此时,欧洲社会一方面面临着启蒙主义思想传播的社会性运动,而一方面封建思想的腐败、教会神学意识形态的统治则风雨飘摇。文艺复兴运动指欧洲社会从 14 至 17 世纪开始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发对封建神学、反对教会势力独大宣扬人性、重新提倡古希腊文明与精神财富的蔓延至整个欧洲的大规模的思想革命运动。

这场宣扬并复兴希腊理性运动,更多地是唤醒人类被禁锢的自我独立意识,提出人的自身主体性、宣扬人的理性精神。而这对于教会势力、封建神学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文艺复兴运动”还提出了具体要求复兴希腊理性、重塑对于整个社会的逻辑思维、恢复希腊文明中所创造出来的一系列宝贵财富的口号,欧洲社会长达三个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把整个压抑、沉重、黑暗的中世纪带来了曙光。

2.人文精神传播对中世纪大学教育的影响

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使得欧洲社会经历了一个从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重组和唤醒,社会被文艺复兴运动的精神所感染,表现出了一幅异常繁荣的局面。而此时欧洲的大学教育也从最初“经院哲学”也悄悄发生转变。人文主义精神起初是在大学校园之外的社会性大运动,人文精神进入到欧洲社会的大学校园、且影响着大学教育的发展甚至是经典课程的安排,其路径却历经了艰难与曲折。

当意大利为主的欧洲大学纷纷开设人文主义教育的课程时,对于一贯以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青年,以及具备高素质的平行与道德的早期大学教育理念的大学校园不谋而合。在人文主义精神被大学校园所传播宣扬之后,各所大学便使得“人文主义思想亦通过文学院逐步渗透到医学院和法学院中,大学整体上呈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倾向。”

人文主义精神已经逐渐开始影响和中世纪的大学校园,而在大学内部掀起了一阵以复兴人文主义精神为主的教育模式。而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理念逐渐从早期的“人文学科”,逐渐拓展到了法学、医学院之中。使得教育呈现一片完整且和谐的局面。

3.启蒙教育中渗透“人文主义”精神典范——以卢梭自然教育为例

欧洲社会在历经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于17 至18 世纪进入到了启蒙主义时期,也到了封建社会统治的最后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也随着中世纪长达三百多年的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封建贵族的统治荒淫颓败,致使欧洲社会历经了漫长的中世纪之后,社会在受到来自教育、科学、社会运动等多方面的影响下而发生重大变革。

大学教育的性质、教育管理甚至教学内容等各个领域层次在此时均发生着巨大变化。而这其中影响之大的当属法国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卢梭。

卢梭在其经典教育著作《爱弥尔》一书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观点。主张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首先应尊重“人的自我意识”恢复人的独立意识,主张还原“以人为本”的这样一种自然教育的主旨,而不再是将人看作是教会神学的所禁锢的毫无主体意识的“人”。他在其书中无不显示出其对于教育的真正理解以及对于人文主义精神真谛的诠释。

3.“人文主义”精神与大学通识教育之逆转

社会运动的产生,源于欧洲社会在历经中世纪“自由教育(或译博雅教育)”时期之后,封建统治的荒淫无道、教会神学统治的荒诞不羁等等一系列社会弊端日益明显,由此所引发的一场从英国的革命运动所引发而波及整个欧洲社会的英、美、法三大革命运动——英国社会在历经了从 1640 年至 1688 年而爆发的以权力为核心的“光荣革命”之后,走向了一条君主立宪制的相对完善的治国之路;

而美国效仿英国也进行了一场由 1774 发起的“独立战争”而在 1775 年完成的“独立宣言”运动,通过限制政府的权利,提出“自由宪政体制”以保证人民权利法案;

以及影响最大,涉及最久远的于 1789 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通过以社会民主和民众起义的方式而保证了全名利益与权利的实现。

经济方面来自新兴资产阶级爆发的荷兰革命、以及英国革命。经济方面的影响,使得中世纪末期大学大规模的产生。而科学革命的发生却是影响着“人文主义”为主的大学教育经典历史的最重要影响因素。这一场声势浩大的科学革命由牛顿和哥白尼所发起,而引发了一场社会性的巨大变革。由其是他们在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方面的成就,以及由哥白尼 1543 年在弥留之际所发表的《天体运行论》。

其所造成的影响与轰动甚至引发了社会关于世界观、方法论、本体论和科学与传统封建教会神学之间的激烈对抗运动。这样使得带有强烈色彩的以人为本、注重人的自我意识形态这样的一种“人文主义”精神的欧洲教育也随之发生着重大变化。

总结

欧洲中世纪以来“人文主义”教育的起承转合,欧洲中世纪从公元 476 一直延续到至公元 1453 年,而在这长达近十个世纪的漫长时间长河中,欧洲社会经历了从两希文明的没落,中世纪黑暗封建神学统治期,以及文艺复兴运动所带起的一场关于人性回归、古希腊精神回归阶段,同时文艺复兴运动也为近代社会运动、工商业革命、以及科学革命奠定了以人性为主的意识形态基础,甚至为 18 世纪启蒙主义运动发生即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不仅仅将欧洲社会的性质从“神性”而转向了“人性”,把人从黑暗的泥沼中解救出来,而大获新生。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教育在一片人文主义的光芒之下,将“通识教育”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而此时的大学教育将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进行完美融合,所开设的课程也由原先简单的“七艺”逐渐拓展到了建筑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美术、地理学医学等等,并在语言文学类添加了拉丁文以便更好地学习古希腊文明遗产。大学教育的目的也开始以发展学生自身素质与拥有多方面的能力相结合的这样一种教学理想。

社会大变革,使得教育也受到了重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一跃变成了社会的主流。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