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电话铃声打破了午后的宁静,老李熟悉的声音从听筒传来,一句“还记得天山铁路吗?”瞬间将我拉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彼时,我们都还年轻,对未来充满憧憬,而天山铁路,便是我们青春挥洒的见证。87年,我止步于副营,转业之际,政委的一番话,揭开了我心中多年的疑惑,也开启了我人生的另一段旅程。那段尘封的记忆,如今想来,竟是如此深刻,如此令人感慨万千。
1976年,我18岁,带着对军旅生活的憧憬,来到了铁道兵第八师。迎接我们的是连长张志强,他黝黑的脸上写满了坚毅,指着地图上蜿蜒的线条,向我们这群新兵描绘着天山铁路的蓝图。“兄弟们,这就是我们要修的铁路,给天山穿针引线!”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豪情壮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项工程的艰巨。
我成为了一名测绘员,跟着经验丰富的老王头学习。他总能用一些土方法解决难题,例如,为了避免开凿隧道耗费大量时间,他教我如何像盘山公路一样设计铁路路线。我们穿梭于崇山峻岭,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描绘着铁路的走向。
那段日子虽然艰苦,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但我们从未抱怨。每天晚上回到营地,大家围坐在一起,聊着家乡,聊着未来,浓浓的战友情温暖着彼此。
收到家书时,母亲的担忧让我一度动摇,是老王头的话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力量:“等铁路修好了,你带着老娘坐上火车,她就知道你受的这些苦有多值了。”这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工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一次,要穿过一个陡峭的山谷,我和老王头一筹莫展。这时,新来的战友李国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建造悬索桥。这个想法最终被采纳,我们设计并建成了一座跨度近百米的钢索桥,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
1983年4月,第一列火车从我们修建的铁路上驶过,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为了喜悦的泪水。我们用双手,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
1984年,我当上了副营长,本以为就这样稳定下来,谁知,命运却在1987年发生了转折。营长转业,我以为会由我接任,但最终,上级任命了刚当副营长不到一年的老李。我心中充满了不解和失落。
就在我内心备受煎熬的时候,政委找我谈话。他告诉我,部队需要懂专业技术的干部,而老李在军校学习的正是这方面的知识。他还鼓励我到地方上发展,说我的经验在地方上也能大有作为。
政委的话让我豁然开朗,我接受了转业的安排,进入了中铁十三局。离开部队的那天,我和战友们紧紧拥抱,心中满是不舍。
转业后,我来到了一个偏远的乡镇派出所。陌生的环境,不同的语言,都让我感到无所适从。我闹过笑话,也遇到过难题,但凭着在部队养成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我逐渐适应了新的工作,并做出了一些成绩。
1995年,我调到市局,参与侦破了一起跨省诈骗案。在这个过程中,我竟然用到了老李在军校学到的现代化作战理论,成功找到了案件的突破口,最终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2000年,我升任副局长。这一年,我收到了老李的来信,信中他表达了对我的歉意,认为自己当年“抢”了我的位置。我回信告诉他,如果没有他,我也许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2010年,我退休了。2015年,我接到了老李的电话,他病重,想见我最后一面。我立刻赶去看他。重逢的喜悦被病痛的阴霾笼罩,老李说他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当年“抢”了我的位置。我告诉他,如果没有当年的事情,我也不会在地方上取得如此的成就。我们互相释怀,感叹命运的奇妙安排。
老李去世后,我常常会想起他,想起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想,也许正是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互相扶持的瞬间,才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就像我和老李,当年的一个决定,让我们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那么,您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