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内容均有可靠信源,具体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最后。
文|编辑:启农哾
前言
原计划上太空8天。
但如今却硬生生被困9个月。
当地时间3月18日下午。
美国滞留太空的宇航员抵达地球。
据悉,期间“加班费”约为8300元。
而在当地对其进行体检后。
美方即刻宣扬称这是一场伟大的胜利。
这,还要感谢特朗普授权的马斯克。
或许没有他们,只怕滞留会更久。
虽然宇航员是安全着陆了。
但同时也引发了网友的疑惑:
相较中国飞船着陆的火花四溅,美国却不会?
是技不如人?但中国宇航员却能按时着陆?
美国宇航员滞留真相
飞船故障、天气不配合、空间站排不开档…
到底是技术问题还是意外巧合。
可真是各种理由层出不穷。
而从8天到9个月。
两名宇航员又经历了什么?
2024年6月5日。
61岁的威尔莫尔和59岁的威廉姆斯光荣出战。
于距离地球400公里的地方。
开启了他们意料之外的太空之旅。
按原计划,本该是为期8天的短暂出差。
可返程之路,却问题频出。
而这,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
对宇航员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挑战。
此前据航天员刘洋描述:
称太空深不见底,用万丈深渊形容都不足为过。
看不到任何的东西和参照物。
甚至一不留神,一个松手就会飘走。
当然,这对于每个宇航员来说都是如此。
包括美国被困的这两位。
据数据显示,在失重的情况下。
骨骼和肌肉会失去重力刺激。
开始逐渐萎缩。
在空宇航员每月会损失1%-1.5%的骨密度。
随之肌肉量也会快速流失。
所以肉眼可见,威廉姆斯整个人都瘦脱相了。
可对此,美国NASA却一口咬定身体健康。
特别是在滞留7个月之久时。
身体机能就大不如前。
她在和地球上的学生连线时亲口说:
我不记得怎么走路了,没坐下,也没躺下过…
甚至有专家称他们平均每周受到的辐射。
相当于地球上一年的总量。
长期下来,癌症、骨质疏松、神经系统紊乱…
一大堆隐患就会扑面而来。
可年纪不小的威廉姆斯和威尔莫尔。
这一待就是9个月的时间。
当然,这也并不是他们不想着陆。
美国也不是没派过救援措施。
或许是由于种种技术问题。
据说早在出发前,星际客机就不是那么完善。
即使后来NASA等做了改善。
可星际飞船在飞行过程中。
还是遭到了推进器故障和氦气泄漏的问题。
而出于安全考虑。
NASA竟决定让星际客机不载人返回地球。
两名宇航员,则继续留在国际空间站。
等待后续的救援措施。
对此,不知是美国面临的压力真的大。
还是宇航员的求生欲太强。
日复一日,他们始终坚信被救的这天。
于是在滞留期间,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
就每天在锻炼身体的同时。
还不忘进行科学实验。
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太空行走任务。
打破了女宇航员太空行走时长的记录。
后来,在2025年1月28日。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表示。
明确授权马斯克务必要带他们回家。
虽然一开始是遭到了拜登政府的拒绝。
好在特朗普救人心切,极力向上提议。
有了上方的指令后,办事就是效率。
NASA迅速做出决策。
考虑利用SpaceX的“龙”飞船。
但在2月份实施初次实施该计划时。
还是掣肘于技术问题。
而被一再延期、无限推迟。
终于在不断地调整返程计划后。
决定在3月份再次实施救援。
经过一系列准备。
3于18日,飞船成功降落在佛罗里达海岸。
两名宇航员艰难的着了陆。
一经落地,消息传出。
便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
网友除了担忧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外。
也好奇美国不是自称科技大国吗。
竟然也会在技术问题上受磨难。
同时,更令人疑惑的是。
中国宇航员能按时着陆。
着陆时飞船却烟尘滚滚、冒火光。
而美国飞船则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若要真是因为美国技术略高一筹。
两名宇航员便也不会被困9个月了。
那么其中究竟是怎么回事?
和美相较 中国飞船为何火花四溅
不管是机身带火,还是满地的滚滚烟尘。
和两国技术高低并无关联。
而是取决于着陆地点、缓冲措施以及技术细节。
首先就着陆地点来看。
中国的飞船,例如神舟系列。
通常选择在陆地上着陆。
常见的大型场地像是东风着陆场。
地面坚硬、类似于水泥地板。
因此不免的摩擦等就会冒火星。
相较之下,美国的飞船更倾向在海面降落。
得益于海水的自然缓冲作用。
美国在着陆时无需借助反推发动机来减速。
加上海水的作用。
自然就不会出现火光和烟尘满天的场面。
此外,大海还为飞船提供了一个平坦且稳定的环境。
进一步能确保着陆的安全性。
其次就是在减速和缓冲措施上。
中国为确保飞船在陆地上安全着陆。
工程师就设计了反推发动机。
当飞船距离地面1米时。
4台反推发动机便会在几毫秒内迅速启动。
将飞船的速度降低到安全范围内。
这一过程中,随着反推发动机的点火。
内部燃料会迅速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
当这些燃气从机口喷出时。
会和周围的空气摩擦、碰撞。
从而产生火光,并伴随有烟尘。
那么了解了其中缘由后。
宇航员又是如何返回地面,从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呢?
飞船是如何返航的
据此前王亚平在采访时提到。
说飞船返地时,情景和《西游记》中的炼丹炉那样。
被熊熊大火包围着,很是壮观。
而它返航的过程更是精密复杂。
在飞船于太空运行最后一圈时。
会接收到地面发出的返回指令。
这时,飞船就需要调整姿态。
通常是通过逆时针旋转90度。
将飞船变为横向飞行状态。
接着,轨道舱和返回舱就会以1-2米/秒。
逐渐相对分离开来。
至此,返回舱和推进舱就会组合。
伴随着点火,使飞船减速并进入轨道。
此过程会持续180秒。
保证顺利进入预行轨道。
而后就来到了自由滑行的阶段。
返回舱和推进舱的组合体会以无力飞行状态。
呈现出落体下降。
这个过程中,飞船就不需要额外动力维持了。
当飞船高度降至地面约145km时。
两舱的组合体会分离。
顺势,推进舱会在大气层中被烧毁。
而返回舱则继续下降,准备进入大气层。
此时需要确保大底朝前的姿态。
好产生一定的升力,控制飞行轨迹。
同时减小对航天员的过载冲击。
当在距离地面80km时。
返回舱就进入了黑障区,暂时和地面失联。
这是因为返回舱隔热大底外表面和大气层。
发生剧烈摩擦,产生的高温等屏蔽了电磁波。
直到距离地球约40km时。
联系才会重新被建立起来。
那么,到了这一过程。
其实距离着陆也不远了。
剩下的就是启用降落伞功能后。
到了反推发动机的上场了。
所以由此看来,中国飞船的这一设计。
其实在技术层面来说,更难把控。
毕竟要4台发动机同时启动。
对技术等硬件的要求也就很高了。
在这一点上来看,中国的技术更为成熟。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2.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