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西游记》为背景设定而开发的《黑神话:悟空》空前火爆,不少外国人也因为这个游戏关注到了这本源于我国的名著。
在中国,没有看过《西游记》的屈指可数,孙悟空更是成为了无数人的童年男神。
我们都知道,孙悟空虽然总是对着唐僧喊师父,但事实上,他真正意义上的师父其实是须菩提祖师。
当年,他被压在五行山下,或许也不止一次想到过须菩提祖师,那么为什么当初须菩提祖师不去救他,就任由他被佛祖镇压呢?
拜师学艺
须菩提祖师是何人,在原著中,他是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一位仙人,偶然遇到了四处求道的孙悟空。
孙悟空当年为了拜师学艺,漂洋过海十余年才找到这里。祖师赐予了他姓氏又给他取名“悟空”,从此以后,世界上便多了一只叫孙悟空的独一无二的猴子。
获得姓名后,孙悟空在师门中日常学习礼仪、言行举止、讲经论道,每日洒扫锄地、养花修树、挑水运柴等务工度日。
就这样过去了7年,他除了那些修生养性的规矩和日常的杂务什么也没学到,不过这也是须菩提祖师的苦心,若没有这7年的时间磨性子,或许,孙悟空闯的祸会更大。
后来,祖师传授他七十二变和筋斗云。
悟空学成后在师兄面前施展变化之术,师兄们纷纷喝彩,惊动祖师。祖师训斥悟空不该在人前卖弄,否则祸患无穷。
尽管悟空恳请留下侍奉,但祖师认为他天性难改,为避麻烦便让他下山,并叮嘱他不可泄露师承,悟空答应后才告别下山。
“五百年山下的苦修”
孙悟空是花果山石缝中孕育出的石猴,自幼顽劣不羁,对天地充满好奇。
菩提祖师教他静坐和心法,磨砺他的心性。可他虽然聪颖,却总难按耐心中躁动,直到被祖师赶走。
此事,菩提祖师或许已经预料到,自己的这个徒弟日后会惹出麻烦。
离开方寸山的悟空,虽失落,却带着满身神通重返花果山。凭借出众的本领,短时间内成为妖界首屈一指的美猴王,称霸一方。
那时的孙悟空,意气风发,目中无人,独自掌控着一片天地。然而,他不满足于此,渴望更大的舞台。他一气之下闹东海、上天庭,将各路神仙搅得鸡犬不宁。
玉皇大帝无奈,将悟空招安,封了个“弼马温”之职,然而悟空对这样的低微职务感到愤懑,转身再度上天讨要权位。
玉帝迫于无奈,只得敕封他为“齐天大圣”。然而,悟空并未因此安分,反而愈发狂妄,终于惹得天庭动怒,一度与十万天兵天将大战三日三夜。
此时的悟空,桀骜不驯,将自己凌驾于三界之上,终日与神仙抗衡。天宫无计可施之下,只得请如来佛祖出山,阻止悟空的肆意妄为。
悟空自信无比,面对如来佛祖,张口便是:“你若能困住我,便算你赢!”言语间尽显傲慢之气,丝毫未将如来放在眼中。
如来静静注视着悟空,笑而不语。他举起掌心将悟空轻轻一按,瞬间便将他压在了五行山下,并设下符咒封印,将这位狂妄的猴王困于山下,不得脱身。
菩提祖师在方寸山内,看着遥远山水之外那片风起云涌,心中却如止水般平静。徒弟所行所为,他早已料到,甚至在悟空下山之时,他便已然看透了这段命运的安排。
悟空若想真正成佛,便需经历这一场场磨难,菩提祖师深知,若轻易救他,便是断了他的修行之路。
于是,在那五百年孤寂中,悟空开始自省,开始在痛苦中成长。
孤寂与顿悟
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的最初几年,内心仍充满了愤怒与不甘。
随着岁月流逝,他的挣扎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份从未有过的孤独感。他的目光从不远处的蓝天移向头顶压着的山石,渐渐地,怒火退去,他的心开始静下来。
山间草木的生长、四季的轮转,皆在他眼中无声流过。
被困在这里的日子,他想到了昔日学艺时,被祖师磨性子打杂的那7年,也是在这个时候他才渐渐理解了为什么那日祖师会将他赶走。
也不再怒气冲冲,甚至与当山下的小孩来到他身边的时候,他也能心平气和地跟小孩聊天。
他心思纯净,本就不是什么十恶不赦之人,只是性格顽劣,祖师也正是看清了这一点,在一开始才会愿意收他为徒。
五百年的煎熬让悟空悟到,自己的真正敌人从来不是天庭,而是心中的魔性。五百年后,他被派去护送唐三藏取经跟那7年被磨性子也没什么两样,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而菩提祖师之所以不救他,正是因为看出了佛祖的苦心。
西行的旅程让他经历了磨难与成长,然而此刻,灵山之巅,他却忍不住回想起在五行山下的那些岁月。
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他成了“斗战胜佛”。他的手微微颤抖,心头涌起阵阵波澜。这份成佛的荣耀,他梦寐以求,而此刻实现,却带来一股深切的感悟。
悟空顿时明白,这五百年无人搭救,正是师父对他的深刻教诲,他最终能成佛就是最好的证明,能救他是并不是菩提祖师,而是他自己。
这时,灵山的钟声响起,天地似乎为之震动,悟空站在佛前,缓缓跪下,拜了三拜。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嘴角带着笑意。所有过往的痛苦与困惑,在这一刻终于得以解脱。
结语
孙悟空成佛后,终于明白了菩提祖师的用意。在五行山下的那五百年,孤寂与磨难成为他成长的催化剂。
菩提祖师之所以不救,正是为了让悟空明白心魔才是真正的枷锁,放下执念才是成佛的关键。
这段苦修,让他从追逐力量与自由的顽猴,转变为懂得自律、勇于担当的斗战胜佛。
菩提祖师的“袖手旁观”不是无情,而是深谙修行的真谛:苦难本身,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慈悲,只有通过它,悟空才能最终实现自我超越,战胜内心的桎梏,走向觉悟之路。
参考资料:
《浅析<西游记>中须菩提祖师的形象》——王高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