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满汉一体,结果13人里有9人是皇亲,这种内阁如何能长久?

吕布省愚 2025-03-31 04:09:44

副标题:清朝历史杂谈40-这居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内阁,与世界文明发展相去甚远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265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8 分钟)

一提到内阁,大家会想起什么?或许能想到明朝时候的内阁首辅,说不定此时您的脑海里已经涌现出杨廷和、严嵩、李春芳、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了。不过,您放心,咱们今天不讲明朝的历史故事。因为明朝时候的内阁实际上只能归为古代专制王朝的内阁,与工业革命后全球普遍国家使用的现代内阁还是有着区别的。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现代内阁出现于何时呢?这里直接给您答案,出现在公元1911年5月8日。

众所周知,1911年可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的年末,随着清帝逊位,这一个荒唐的现代内阁最终也在11月16日正式宣告解散。前后历时不过半年时间。

庆亲王内阁成员-寿耆

这个堪称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代内阁为何没能挽救早已经破败不堪的满清?说明,这个内阁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腐败。咱们今天就用简单的两千字,讲述这个中国历史的第一,讲述这个荒唐的过去-今日文章主角是为满目疮痍的庆亲王内阁。

·在绝望中求生存

公元1911年,光绪皇帝的表姐兼皇后隆裕太后,顶不住四方的压力,最终选择用一种妥协的方式在夹缝中寻求生存,这种方式就是废除军机处,实行内阁制,也就是所谓议会制。

由此,隆裕太后继续任命内阁总理大臣与诸位大臣。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动作,因为动机不纯和吃相过于难看,最终还变相加速了满清从历史上彻底下架。当时的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结果过半为清宗室皇族与其他八旗贵族满人,所以被讥嘲为“皇族内阁”。

当时的社会思潮下,君主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真正的议会制,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使满人垮台。最终的结果大家也就看到了,确实很快就垮台了。

·13人中汉人仅有4人

如前面的叙述所讲,这13人中,汉族人仅有4人,满蒙贵族高达9人,其中居然有7人是皇族亲属。

这种完全失去理智一样的搭配方式显然无法平息由此产生的怒火,也从根本上改变不了满清贵族试图在大厦倾倒前的最后一秒都在妄想特权的难看吃相。

什么叫肥头大耳一脸油腻,就这个样子了

当时,随着这一次内阁的成立,隆裕还颁布了《内阁官制》和《内阁办事暂行章程》以求对整个执行层面的闭环进行锁定。但由于此次内阁为中国历史上之始创,所以清政府宣称为慎重起见,未实行新《内阁官制》,仅是根据《内阁办事暂行章程》成立。而军事上的所有问题也不由内阁总理大臣负责,而是由军咨府大臣载涛负责。

您问载涛是谁?看名字您就知道,同治与光绪平辈的人,也就是光绪的亲弟弟。

结果换来换去,还是你家里人掌握最大的权力,权力与腐败相互交织,最终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砝码。

·他们都是谁啊?

说了这么多,您可能会疑问,那这一次内阁成员都是哪些呢?咱们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一群那个时代的红人。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奕劻是乾隆的曾孙;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孙;永璘第六子绵性之长子。至于他怎样莫名其妙成为铁帽子亲王的,此处不想过多描述,可以确定的是,1911年的当时,作为73岁的他,辈分高,王爵高,有着不容小觑的威望。所以以其作为当时的内阁总理大臣。但从本质上讲,他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都是一个罪恶的循环。换个角度思考,这种人为首带出来的内阁,结果能好吗?

内阁协理大臣一:那桐。那桐是满族叶赫那拉氏,镶黄旗人,享受着特权的既得利益者。让这种人在奕劻的带领下去引领改革,想想就觉得玄幻。

内阁协理大臣二:徐世昌。出生在天津的汉族知识分子,后来曾出任过民国的总统。徐世昌算是当时想要办好这件事情为数不多的一人。不过,他的存在,会让奕劻和那桐等人的存在很尴尬,那么解决方法就是让他尴尬。所以,他本质上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外务大臣:梁敦彦。他是出生在广东的汉族知识分子,正经留学美国耶鲁大学的留美幼童之一。仔细想来也对,与国外对接的人,必须了解国外,在国外生活过,懂得最起码得外交礼仪,而不是像那群不知天高地厚的满清贵族一样,以为外国人来了要给清朝皇帝下跪的那般幼稚。所以,启用梁敦彦也是不得已的行为,换满族人,干不了这活,这是技术岗位。

民政大臣三位先后就任,分别是:肃亲王善耆,桂春与赵秉钧。肃亲王善耆,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他是肃亲王豪格的后裔,有一个皇族亲戚。桂春来自满族正蓝旗,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工作能力,堪称皇族家的好奴才一枚,他为何能任职此职位,鄙人是想不明白的。赵秉钧后来做过国务总理,著名的宋教仁遇刺的案件就与他有关,在庆亲王内阁中,他的存在也很尴尬,没办法,皇族亲戚太多。

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看这个名字您就知道了,这位又是个亲戚。载泽的先祖是康熙十五子胤禑,他曾是一个疯狂的立宪派。他认为,奏请仿日德例,改行君主立宪政体,其中提出立宪的三大利:一是皇位永固,二是外患渐轻,三是内乱可弭。但他自己又是后来在复辟丑态中尽显自己本色的独特存在。其实这个道理不难想明白,只要用皇族亲戚参与的内阁,就不可能是正常运行的,载泽用自己的选择诠释了前面这句话。

学务大臣:唐景崇。出生在广西桂林的汉族知识分子,正经懂得教育,了解西学的人,技术性岗位,皇帝家亲戚干不了这活。

陆军大臣:荫昌。满族镶黄旗,乌雅氏,非技术性职位,找个满清特权人物担任。

海军大臣:载洵。光绪的亲弟弟,就不多说了吧。说实话,其实这哥们儿还算不错,比起那些丑恶嘴脸下的既得利益者,他其实很含蓄,他毕竟远赴欧美日本考察过现代海军,也算是那时候看过世界风云变幻的见证者。

司法大臣:绍昌。绍昌也是清朝觉罗,清朝皇帝先祖塔克世的的伯叔兄弟们的后代。既得利益者,他根本不懂什么是现代法学。

农工商大臣:溥伦。看名字就知道了,这位也是亲戚,他的先祖是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永瑆有子名绵懿,绵懿有子名奕纪,奕纪有子名载治,溥伦为载治第四子。顺便说一句,他曾经有希望被选为同治帝的嗣子进而竞争皇位,不过因为远支最终被舍弃,也算了救了他一命。

差点早早被选为棋子的溥伦

邮传大臣盛宣怀与唐绍仪。这两位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了,不过很可惜,他们的存在改变不了庆亲王内阁本身属于既得利益者的事实。

理藩大臣:寿耆。又一个亲戚,他的先祖是康熙的五弟常宁。他的工作职责是对接以蒙古为首的民族事务,当时的环境下,这个职位算不上什么技术性岗位,他也没什么本事,橡皮图章而已。

以上就算是介绍完了,大家觉得就这样一个组织,真的能承接现代议会制内阁的责任吗?显然不能,所以,在匆匆过客的演绎下,很快便以小丑落幕的方式伴随着满清彻底下架,成为历史的笑柄。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