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0年代,军大衣可以说是风靡全国。
无论是男女老少,只要在大街上穿上一件军大衣,立刻就会吸引整条街上所有人的目光。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现在路上穿军大衣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一整个冬天都不见几个人会穿军大衣。
那么军大衣为什么从原来的炙手可热变成了现在的无人问津呢?
军大衣的来源军大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英国。
当时的英国可以说是世界的中心,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等都是世界屈指可数的强国。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英国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遥遥领先。
而在时尚方面,英国更是创造出了很多现代穿着的基础。
军大衣最初的形式就来源于一款“夫拉克外套”,他采用了双排扣、戗驳领和过膝的设计,跟我们现在风衣的形式相差不大。
这款外套设计出来之后,风靡了英国上层社会,各种名流精英都以能够穿一件夫拉克外套而沾沾自喜。
(夫拉克外套)
很快,时间来到了1901年,当时的英国正在与法国、德国进行殖民扩张。
英国为了保证殖民扩张的军人的衣着问题,特意请来巴宝莉的创始人——托马斯-巴宝莉为军人设计一款冬天的衣服。
巴宝莉走访了大量的军人,详细询问军人在不同时期的各种需求,发现了军人最需要的就是一款冬天里保暖可以包裹全身的衣服。
巴宝莉就将目光聚集在了英国的夫拉克外套上面。
但是他并没有照猫画虎按照夫拉克外套进行设计,而是吸收了夫拉克外套的精华,同时去掉了很多多余的设计,增加了防风雨功能及保暖功能。
(欧洲军大衣)
而这款军大衣也顺利通过了军队的审核,很快在欧洲的各国军队普及。
但是这个时候的军大衣还不是我们现在的这种类型的军大衣,而是更像是风衣的那种样子。
虽然有些许保暖,但是并不能抵御零下20多度的寒冷气温。
真正让军大衣定型成现在的模样还是在二战时期。
二战期间,在苏联境内爆发了与德国的战争。
苏联由于纬度偏高,气候寒冷,士兵们对于保暖的需求非常大,于是斯大林特意让军队负责人改良欧洲军大衣。
(苏联军大衣)
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军大衣的厚重,提升了军大衣的保暖功能,这才保证了苏联前线士兵的温暖。
军大衣在中国的发展那么军大衣又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
中国军大衣最开始是由北洋军阀袁世凯引入进来的。
八国联军之后,当时的清王朝见识到了外面世界的发展,明白清朝军队的实力与国外尤其是八强联军相差甚远。
为了提升清王朝的军事能力,慈禧太后命令袁世凯组建新军。
何谓“新军”?就是跟封建时代的旧军划清界限,所以新军的各个方面都与旧军不同。
即使是在军装上面,袁世凯也拒绝采用旧军的服装,转而引进了欧洲军队的服装,其中就包含了军大衣。
(袁世凯的照片)
但是当时并没有人工棉花的存在,所有军大衣里面的棉花全部都是有人工采摘而成。
不仅人工成本高昂,在当时的社会种植棉花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由于材料缺乏以及人工成本高昂,导致了军大衣整体成本的高不可攀。
所以军大衣一般都在军队中,甚至只有最精锐的军队才可以享受到军大衣,无法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而军大衣真正传播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抗美援朝时期。
在毛主席“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命令下,抗美援朝正式启动。
而在当时,朝鲜半岛正好处于寒冬,外面战场上的温度低至零下30度左右。
而前往朝鲜半岛的军队是第九军团的宋明伦。
宋明伦所在的第九军团一直驻扎在东南沿海地区,他们驻扎地区的温度常年在20度以上,所以他们的着装基本都是春秋装,从来没有准备冬装。
但是军令如山,第九兵团在没有冬装的情况下毅然决然踏上了朝鲜半岛区域。
看过《长津湖》电影的观众想必对于最后士兵被冻死在雪中的场景印象深刻。
我们的士兵宁可冻死在雪中,也要坚守军队的命令。
在为我们的士兵感到骄傲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内心极其悲痛。
(冰雕连照片)
于是,在中央的命令下,全员推广军大衣就成了军队的头等大事。
当时共分为2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向我们当时的老大哥苏联借调军大衣,另一条路是动员吉林的所有妇女编织军大衣。
在《长津湖》电影中也有这么一幕,很多士兵在上火车路过吉林的时候,很多妇女将所有的保暖衣物全都放在了火车上。
而那就是我们新中国最初版的军大衣。
全部都是由我们吉林的英雄妇女一针一线编织出来的用来给我们可爱士兵保暖的军大衣。
由于苏联的地理位置比我们偏北,气候相对而言更加寒冷。
所以苏联的军大衣选择牺牲了衣服的轻便,提升了军大衣的保暖性。
但是这样的军大衣对于我们而言就显得过于厚重,在战场上面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我们士兵的突击速度。
所以当时苏联的军大衣主要是用于高等军官身上,而普通的士兵穿上了更轻便保暖的军大衣。
在我们赢得朝鲜战争之后,士兵穿着军大衣回到了各自的家乡。
(朝鲜军大衣)
毫不夸张的说,军大衣就是功勋的象征,就是英雄的象征。
于是就吸引了大家的哄抢,军大衣这才真正意义地红遍全国。
而朝鲜战争时期的军大衣,就是我国军大衣最早期的原型,也就是50式军大衣。
后续还经过很多版本的更新,比如在1955年,军大衣就进行了一次更新,就是我们熟悉的55式军大衣。
55式军大衣
相对于50式军大衣,55式军大衣设计更为美观。
同时由于我国开始实行了军衔制,55式军大衣上也配上了军衔。
1965年,最经典的军大衣65式军大衣出现。
65式军大衣在原来的基础上使用保暖性能更好的材料,所以相对而言更加的保暖,同时更加的耐磨耐脏。
有的时候即使军大衣出现了裂缝,保暖效果依然坚挺。
也正是由于65式军大衣过于经典,所以军队整整20年没有更改军大衣的样式。
即使后面的85式军大衣、87式军大衣也都只是在65式军大衣的基础上进行了微调,设计上并没有太大的改进。
(65式军大衣)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军队的作战也开始倾向于现代化作战。
对于军大衣也有了更多的需求,在保暖的基础上,我们有了更多轻便、隐蔽、舒适的功能。
于是在2007年,在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考察之后,我军开始了全军的换装工作。
由更优质的材料和设计取代了原来的军大衣,军大衣也正式从军队中退役了。
结语虽然军大衣正式在军队中退役了,但是他在我们人民生活中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
尤其是在最近一些年,羽绒服的价格水涨船高,一件普通的羽绒服的价格就高达一千元左右,甚至一件波司登的羽绒服高达上万元。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军大衣又开始回到了人民的视野中。
一个6斤的羽绒服也才50元的价格左右。
不仅保暖而且实用,外面穿一件军大衣,里面穿一个短袖就完全足够了。
甚至刘德华在出席活动的时候还专门穿上了我们的军大衣,让军大衣在国际上也火了一把。
虽然军大衣已经退出了军队的舞台,但是他也正式走入了千家万户。
他就像是守护着我们长大的父母一样,亲眼见证着我们新中国的繁荣与昌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我家至今还保留着我父亲当兵时的65式军大衣。我父亲是1968年上海兵。
军大衣保暖效果一流,但是太重了。现在只穿羽绒服和棉衣了。
压风,只有东北孩子懂
我车里还有军大衣,车上睡觉必备
我爸的当兵的军大衣,我从小盖到大,4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