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思录:(文/陆天然)
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庄严宣誓:“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这个看似朴素的誓言,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根本遵循。从毛泽东领导土地革命,让农民“耕者有其田”,到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扶弱济困作为执政根基,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
一、革命年代的扶弱实践:从土地改革到人民战争1931年,江西兴国县农民钟发宗在分得的3亩水田旁插下“苏维埃”木牌。这一细节折射出毛泽东扶弱战略的核心——用制度保障改变弱势群体命运。在《兴国调查》中,毛泽东发现70%的农民因租佃制失去土地,立即将“打土豪分田地”写进《井冈山土地法》。到1934年,中央苏区80%的农户获得土地,粮食产量增长20%。这种“把土地还给农民”的扶弱实践,使红军在反“围剿”中获得25万翻身农民参军支持。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推行“二五减租”政策,将农民土地租金从50%降至37.5%。太行山区的佃农王老汉回忆:“减租后每亩多收三斗粮,八路军伤员在俺家养伤,俺全家宁可喝粥也要让他们吃饱。”这种扶弱举措让共产党在敌后建立起19块根据地,民兵数量从1937年的10万发展到1945年的260万。
淮海战役期间,543万支前民工推着88万辆小推车运送物资,其中山东沂蒙老区的“红嫂”们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故事广为流传。这种人民战争的奇迹,源于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确立的“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执政理念。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90%的青壮年参加支前,粮食征集量达100亿斤。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扶弱探索:从温饱工程到共同富裕1978年冬,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在“大包干”契约上按下红手印。这一看似“离经叛道”的举动,成为邓小平扶弱战略的突破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全国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05亿吨增至1984年的4.07亿吨,1.6亿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说:“小岗村的手印,按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春天。”
1994年实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开创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宁夏西海固地区通过移民搬迁、吊庄建设,使35万贫困人口告别“苦瘠甲天下”的生存环境。福建宁德地区推行“弱鸟先飞”战略,通过“滴水穿石”的精神,实现从全省最贫困地区到经济增长极的跨越。这些实践为新世纪脱贫攻坚积累了宝贵经验。
进入21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扶弱重心转向区域协调发展。青藏铁路建设中,国家投入120亿元用于生态保护,创造了高原铁路建设奇迹。2000-2020年,西部地区GDP从1.66万亿元增长到21.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提升至21.1%。这种“先富带动后富”的扶弱实践,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新时代的扶弱创新:从精准扶贫到共同富裕2013年深秋,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这个曾经“一年只有半年粮”的贫困村,通过“五个一批”工程实现蜕变:发展猕猴桃产业使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电商服务站让山货走向全国,易地搬迁使25户贫困户住进新居。2020年,十八洞村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示范村,印证了“精准扶贫”的战略价值。
在云南怒江峡谷,“溜索改桥”工程让傈僳族群众告别“索上人生”。投资1.2亿元的怒江大桥建成后,村民余阿娜说:“以前过江要2小时,现在5分钟就到对岸卖山货。”这种“输血+造血”的扶弱模式,使全国960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乡村振兴战略中,“数字扶弱”成为新亮点。山东曹县大集镇通过电商培训,让1.8万名留守妇女成为“网红主播”,2023年汉服销售额突破70亿元。浙江丽水实施“消薄攻坚”行动,通过“飞地经济”模式,使270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年收入全部达标。这些创新实践为扶弱事业注入新动能。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中国共产党的扶弱实践创造了三大奇迹:用28年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用40年实现7.7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用新时代十年推进共同富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让所有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必将续写扶弱济困的崭新篇章。这既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更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陆天然,法学硕士,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人;现任东华大学数字资产研究院院长、中国自贸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全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法治智库”首席专家库成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保护投资者权益工作委员会(简称:权工委)高级顾问。曾任新华社记者、中国改革报福建记者站站长和国务院研究室(言实)互联网时代方法论课题组组长,著有《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