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史上最为黑暗的篇章,非侵略战争对生命的践踏以及对文明的摧毁莫属。然而在当今世界,仍存在一些势力妄图通过篡改历史叙事、美化暴力行为,将血腥的侵略粉饰成“正义之举”。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更是对人类共同价值和和平秩序的公然挑战。倘若纵容历史虚无主义这一毒瘤肆意蔓延,人类极有可能重蹈覆辙,文明的火种也将面临熄灭的危险。

美化侵略战争的本质,是对历史真相进行系统性否定。日本右翼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等手段,将侵略战争包装成“自卫”或者“解放亚洲”的伟大壮举。例如,靖国神社游就馆的展陈把侵华战争中的“肉弹三勇士”塑造为英雄,却对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等暴行只字未提。这种叙事方式将侵略者描绘成受害者,甚至把殖民统治美化成“促进现代化”,完全颠倒了是非黑白。

更值得警惕的是,历史修正主义常常披着“学术研究”或“多元视角”的外衣。日本部分学者声称“需要重新审视战争细节”,实际上是通过碎片化的史料来割裂暴行与侵略本质之间的联系。类似的手法也出现在个别中国网络言论中,比如微博用户以日军在岳飞墓前的合影,荒谬地论证其“武士道精神”的崇高性。这种偷换概念的逻辑,就如同给刽子手授予勋章,彻底亵渎了历史的严肃性。
二、美化侵略的三大危害:撕裂社会、毒化青年、挑衅正义首先,历史虚无主义会撕裂民族记忆和社会共识。日本“中归联”战犯揭露侵略真相时,反而遭到社会的排斥和污名化,甚至其后代的就业也受到阻碍。当加害者的忏悔被压制,受害者的伤痛被消解,民族的精神根基必然会发生动摇。

其次,毒害青年认知的案例令人触目惊心。2024 年成都某中学语文试卷竟然选用小说《杜鹃花落》,以日军军官的视角将八路军污蔑为“暴徒”,把屠杀美化成“花瓣祭礼”。此类内容模糊了侵略的性质,使青少年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陷入认知混乱,这对未来而言是致命的伤害。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行为挑衅了国际正义的底线。联合国《战争罪及危害人类罪不适用法定时效公约》明确规定,任何国家都不得依据国内法豁免侵略罪行。而日本政客声称“慰安妇是自愿的”、以色列以“祖先居住过”为由扩张领土,这些行为均是在挑战战后的国际秩序。若对这类行径放任不管,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将再度抬头。
三、全球共治:法律利剑与历史教育的双重防线遏制美化侵略的行为,需要构建法律和教育的立体防线。中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明确将美化侵略定为寻衅滋事罪,成都试卷事件中相关责任人被停职调查,这体现了法治的震慑力。德国对否认大屠杀者判处刑罚、波兰立法追究“死亡集中营”污名化言论,这些都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典范。

历史教育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日本学者松野诚二十余年来坚持不懈地挖掘 731 部队的罪证,出版《侵略》回忆录的“中归联”成员,他们用确凿的证据来抵抗遗忘。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俄罗斯建立“不朽军团”记忆工程,这些都是通过具象化历史细节,让青年真切地感知和平的来之不易。当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与广岛原子弹受害者的讲述同时被人们聆听,人类才能真正超越国界,形成反战的共识。
结语:守护记忆就是守护人类未来
从南京城墙的弹痕到奥斯维辛的铁丝网,这些伤痕时刻都在警示着我们:美化侵略战争的人,实则是文明的敌人。当前全球地缘冲突不断加剧,我们更需要警惕历史修正主义与民粹主义合流的现象。唯有坚守“侵略不容美化”的底线,让真相穿透谎言的迷雾,才能避免黑格尔所说的“历史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不吸取教训”这一悲剧的发生。当 21 世纪的我们直面历史深渊时,答案早已深深铭刻在数百万冤魂的血泪之中——任何为侵略战争粉饰的行为,最终都将被钉在文明的耻辱柱上。
还是先别美化满清入关的侵略吧,日军侵略暴行和满清相比差远了
中国的统一之战算侵略战争吗?世界的统一之战算侵略战争吗?中国有过统一之战失败了也不算侵略的,如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