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鳟立体养殖:一种创新的养殖模式
赤眼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鱼类。它的肉质鲜美,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有着较高的食用价值,在水产市场上颇受欢迎。赤眼鳟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能在多种水域环境中生存,但也对水质等条件有一定要求。
在传统的水产养殖中,存在不少痛点。比如说空间利用不充分,很多时候养殖水体没有得到高效的利用。还有养殖成本控制方面,在有限的空间里想要提高产量得投入更多的设备或者饲料,成本就上去了。像在南方的一个小养殖户那里,养了多年四大家鱼,可每年收益增长缓慢,就是因为没有好的养殖模式,场地和资源没有最大化利用。
赤眼鳟的立体养殖就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立体养殖采用三层流水槽的方式,这是一种专利技术。在三层流水槽里,每层的功能和养殖情况都有不同。上层可能水流较急,水质比较清澈,适合赤眼鳟幼鱼的培育。赤眼鳟幼鱼在这个环境里,由于水流的作用,它们的游动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身体也更健康。就像我之前在湖南的一个养殖场看到的,那里的赤眼鳟幼鱼在三层流水槽上层养了1个月左右,就比传统养殖的同批次幼鱼体格更健壮。
中层水流相对适中,赤眼鳟在这里成长到一定的规格。这个阶段的赤眼鳟摄食量会增加,三层流水槽的中间层可以根据赤眼鳟的规格调整合适的饲料投喂量和投喂频率。我有个网友是做水产养殖的,他说在北方的养殖场里,因为气候干冷,赤眼鳟生长的速度会比南方慢一些,在中层流水槽养殖两个月左右,赤眼鳟的规格能达到上市标准的一半左右。
下层则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赤眼鳟产生的粪便等废物在下层通过特殊的微生物处理得到分解转化。这就像在四川的一个山区养殖场,那里的地形是山区,有小块的平地和坡地。养殖场的老板利用坡地建造了三层流水槽养殖赤眼鳟,下层的水经过处理后又能回到上层和中层循环利用,大大节省了水资源成本,而且水质一直保持得很好,赤眼鳟的发病率也很低。
说到绿植,和赤眼鳟养殖也有关系。比如菖蒲这种水生植物,它在净化水质方面有很大作用。菖蒲比较耐阴,在北方的阴湿地区可以种在水产养殖周边,它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多余的养分。还有菖蒲的远房兄弟石菖蒲,它对环境适应能力更强,能适应一定范围的水质酸碱度变化。还有凤眼莲,它能快速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但是繁殖能力太强需要注意控制。水葫芦和凤眼莲类似但也不完全相同,水葫芦耐污能力稍强一点,不过这两种植物在南方湿热地区的繁殖速度都极快,如果不加以管理会泛滥。这三种植物在净化水质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从单位产量的统计来看,立体养殖模式下赤眼鳟的单位面积产量比传统养殖要高出不少。在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养殖场地,传统养殖模式下一年赤眼鳟的产量可能只有500公斤。而采用三层流水槽立体养殖技术后,由于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养殖周期也能合理安排,在同样的100平方米面积下,一年的产量能达到1500 - 2000公斤。这中间涉及到很多因素,比如养殖密度、饲料转化率等。在南方的养殖场里,由于气温较高,赤眼鳟生长速度快,单位产量的提升会更明显一些。
在山区的推广案例也很有借鉴意义。山区的地形复杂,有很多不适合传统养殖的地方。在江西的一个山区里,当地的水资源丰富但分散。一位养殖户以前一直想发展水产养殖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后来引入了赤眼鳟的立体养殖技术。他根据山区的地形,把三层流水槽搭建在合适的地方,利用山上的溪流作为水源,山上的农田灌溉尾水经过处理后也能作为养殖用水的一部分。这个养殖场在运行了三年后,不仅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收益,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
北方的养殖户在引进赤眼鳟立体养殖时也有一些调整。比如在辽宁的一个养殖场,因为冬季寒冷,赤眼鳟的生长会受到很大影响。他们采用了室内外结合的方式,在冬季把赤眼鳟移到室内的三层流水槽中,室内通过加热和调节水质等手段保证赤眼鳟能安全过冬。夏天再把赤眼鳟放到室外流水槽养殖,利用室外丰富的天然饵料资源。这种因地制宜的方式让赤眼鳟在北方也能稳定生长。
再从成本角度来看,传统养殖需要较大的土地面积来建造池塘,而且池塘需要经常清淤等维护工作,成本也很高。而立体养殖的三层流水槽占地面积小,很多设施可以多年使用,一次性投入虽然有一定成本,但长期分摊下来成本是比较低的。像在江苏的一个小型家庭养殖场,以前想扩大养殖规模但资金有限。后来采用赤眼鳟立体养殖模式,在一个小场地里就能养殖出较多的赤眼鳟,解决了资金不足和想要扩大产量的矛盾。
在生态方面,赤眼鳟的立体养殖也有好处。它和其他水生生物形成了一种生态系统。赤眼鳟可以吃掉一些小的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虫,而它们产生的排泄物又能为下层的水生植物提供养分。在一个湖北的养殖场里,养殖户发现立体养殖后的赤眼鳟,肉质的口感比之前单纯的池塘养殖更好。这可能就是因为这种生态循环带来的影响,养殖场里的生态系统更加完善,赤眼鳟在健康的生态环境里生长,肉质自然更好。
在南方的广东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这里的一个养殖户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在三层流水槽的表面还种植了一些水葫芦。水葫芦除了可以吸收多余的氮磷物质外,还能为赤眼鳟提供一定的遮阳处。在夏季高温的时候,赤眼鳟可以在水葫芦的阴影下避免水温过高带来的不适。这也体现了因地制宜在赤眼鳟立体养殖中的应用。
从养殖的管理方面来说,三层流水槽立体养殖也有独特之处。在日常管理中,要对每层的水温、溶氧量等水质指标进行监控。不同层的赤眼鳟在成长阶段不同,对这些指标的要求也略有差异。比如在夏季,水温升高,上层的赤眼鳟幼鱼可能对溶氧量要求更高。养殖户要每天检查数据,及时调整水流、增氧设备等。在我老家河南的一个养殖场,刚开始进行这种养殖的时候,养殖户不太熟悉管理流程,养殖了一个月后部分赤眼鳟出现了轻微的缺氧症状。后来经过技术人员的指导,养殖户严格按流程管理,赤眼鳟的生长才恢复正常。
在鱼苗的培育方面,赤眼鳟也有特点。鱼苗刚孵化的时候非常娇弱,需要在三层流水槽的上层特殊的微流水的环境里培育。这个时候的饲料要选择专门的鱼苗饲料,而且投喂量要精准控制。我在福建的一个水产育苗场看到,他们的赤眼鳟鱼苗培育在一个单独的立体养殖小系统里,鱼苗在这个环境里成活率很高。
赤眼鳟的三层流水槽立体养殖模式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养殖模式。它在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应用方式和优势。它不仅解决了传统养殖的一些痛点,在生态、经济效益等方面也表现优秀。但是在推广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养殖户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初期建设的资金投入等。对于这些问题,大家有什么想法呢?是加大技术培训和补贴力度,还是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