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首日4.2亿创历史,中国票房三天破亿,观众给好莱坞上了一课

星探社 2025-04-06 17:32:27

《我的世界》电影版正在北美电影市场书写新的篇章。

这部根据热门游戏《我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真人版电影,在北美上映首日便收获了58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2亿元)的票房佳绩,成功打破了游戏改编电影的首日票房纪录。与之前的《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相比,该片的首日票房几乎是其3170万美元的两倍之多。

多亏了这部电影,北美市场终于摆脱了年初以来的低迷状态,在四月份取得了历史第四高的单片首日票房成绩,仅次于《复仇者联盟3》、《复仇者联盟4》和《速度与激情7》。

首日票房达到了4.2亿人民币,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业界的预期,整整是原先预估的两倍。业界原本预测该片在首周末三天内能收获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6亿元)的票房,但实际上,该片的投资成本仅为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3亿元)。对于华纳来说,收回这笔投资简直易如反掌。

然而,在中国市场上,这部电影的表现并不如预期那般抢眼。尽管在豆瓣上初评分为5.9,口碑一般,但该片仍暂时位居清明档票房榜首。

然而,该电影上映三天的票房勉强突破一亿大关,目前猫眼平台预估的总票房为1.77亿人民币,这一数字甚至还不到它在北美首映日票房的一半。与庞大的游戏玩家群体相比,这样的票房成绩显然相当平平。

然而,自今年年初以来,几部原本备受期待的北美特效大片相继遭遇了票房滑铁卢,相比之下,《我的世界大电影》成为了开年以来在内地市场表现最为强劲的好莱坞大片。

如何看待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表现?

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屡屡受挫,问题究竟出在电影本身,还是说好莱坞在中国真的已经不再是“主宰一切”的存在?

一、三个“惊喜”

华纳和传奇影业决定改编《我的世界》并不令人意外,毕竟这款游戏自2011年问世以来,已经一跃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游戏之一。

早在2014年,华纳影业就有了把热门游戏《我的世界》制作成电影的想法,然而,直到11年后的今天,这个愿望才终于得以实现。

最大的挑战在于,《我的世界》这款游戏在游戏界里极为独特——它并不依赖惊艳的画质,操作难度也不算高,但偏偏能在众多游戏中崭露头角,成为新一代的经典之作,这全靠玩家们无限的创造力。

换句话说,尽管这款游戏外表看起来并不出众,但它实际上是一款极具想象力、堪称神级的作品。

尽管电影情节显得有些老套,但我个人认为,《大人物拿破仑》的导演杰瑞德·赫斯还是精准地把握住了影片的核心要点。

电影一开始就直接带我们进入现实世界,随后展开主角们踏入方块世界的奇妙冒险旅程。

由杰森·莫玛饰演的垃圾侠和杰克·布莱克扮演的老练工匠史蒂夫等四位人类组成的小队,突然间被吸入一个神秘的传送门,来到了一个由方块羊驼、方块僵尸、方块猪、方块熊猫等众多萌态可掬的方块生物构成的主世界。

这群在现实中遭遇挫折的人们,必须利用方块来制作各种工具,搭建起防御设施,并且揭开主世界背后的阴谋。而他们的创造力,正是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现实社会的关键能力。

这部电影的故事脉络相当直白,简单几句话就能说完。导演刻意避免编织一个错综复杂的情节,而是选择把更多时间花在重现游戏场景和打造那个方块构成的奇幻世界上。

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的首个惊喜,便是对游戏元素进行了极为精细的还原,达到了像素级别的逼真度。

电影中融入了大量《我的世界》的元素,相信只要玩过这款游戏的玩家,看到后都会会心一笑。那些场景中的一草一木,还有整个方块构成的世界,简直就像是直接从游戏里复制粘贴出来的一样。

比如说,所有的美丽景色都是由一个个方块堆砌而成的,就连天空中飘荡的云朵和头顶上的月亮都变得“方方正正”了。到处都是方块形状的人物,整个画面充满了马赛克的效果。

大家围在工作台前共同打造珍宝,利用各种奇妙的想法构建出悬浮在空中的大楼,甚至直接用手创造出武器。

瞬间转移?岩浆烤鸡?这些都太寻常了。从一无所有开始,瞬间化身“创意大神”。足够有趣,也足够让人大开眼界。

当然,还有当夜幕降临时的种种奇遇:易燃易爆的苦力怕让人心惊胆战,腿长足有三米的末影人神出鬼没,还有那既哭唧唧又恶狠狠的鸡骑士……这一切简直在我的方块人DNA里疯狂舞动,让人难以忘怀。

这部电影的特效做得确实挺棒的,既保留了游戏原有的特色,又很好地融入了真人表演,最终呈现出一个超级萌趣的方块世界。就连那些反派角色猪猪们,也都变得可爱至极!

在这个如同恐怖地牢般的熔岩之地,猪灵大军机械式地挖掘着闪闪发光的金矿。一旦有任何争执,无情的猪灵女巫便会瞬间将他们化为血肉模糊的一团。

矿洞逃生,千钧一发之际,矿车通过红石轨道加速,极速狂飙,爆炸起飞!拼的就是手速与心跳。电影的第二个令人惊喜之处,在于它融入了许多游戏里的经典元素,这让《我的世界》的老玩家们感到格外亲切,仿佛找到了“同类”。

比如,当我目睹海王潇洒地扔出末影珍珠,而史蒂夫巧妙地施展“落地水”技巧时,我心里激动得大喊:快把我的游戏手柄拿来,我现在就要亲自尝试,复制他们的精彩操作!

再比如,最后猪灵女巫想要暗中捉弄史蒂夫,结果三次出手都被史蒂夫识破并反击,真是让人捧腹大笑。这些笑点全都是猪灵女巫带来的。

还有一个专为中国观众设计的趣味情节:两只熊猫互相看上了对方,接着爱心泡泡冒出,随后无痛地生下了一只小熊猫。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里还藏着许多令人惊喜的小细节,其中最让人意想不到的亮点,便是“猪王”Technoblade的亮相。Technoblade是一位《我的世界》中的传奇玩家,遗憾的是,他在23岁时因骨癌不幸离世。这一桥段,无疑唤起了观众们的满满情怀。

这里有个只有游戏玩家才能领悟的小惊喜:当史蒂夫回到现实世界,他与一位橙色头发的女孩相遇。别瞒我,我一眼就认出,她不就是《我的世界》里另一位可控角色Alex嘛!

总之,真正的游戏爱好者和孩子们一定会被这些搞笑梗逗得捧腹大笑,合不拢嘴。电影的第三大亮点,在于其精心挑选的双男主角——杰森·莫玛与杰克·布莱克,两人的搭档堪称绝配。

当杰森·莫玛将要出演《我的世界》电影的消息首次公布时,不少人都误以为“海王”本人要来扮演史蒂夫这个角色,毕竟在游戏设定中,史蒂夫是个能够背负无数吨方块的健硕猛男。

结果,史蒂夫这个角色是由在《金刚》中出演的杰克·布莱克扮演的。

但当现实中情绪低落的史蒂夫在主世界里开起摇滚现场演唱会时,我立刻认出了他,他就是游戏里的那个史蒂夫。因为观众们能从他的表演中看到自己的某种共鸣,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电影中的经典对白几乎都被他承包了,比如姐姐对史蒂夫说的那句:“或许现实世界也正需要你的创造力呢。”还有那句深入人心的:“创造总是比毁灭艰难得多,所以那些懦弱的人才会选择去毁灭。”

当杰克·布莱克负责传递正能量励志话语时,杰森·莫玛所饰演的加雷特则挑起了影片中的搞笑大梁。

光是海王那一身粉嫩的甜心装扮亮相,就已经足够吸引我的目光,让人眼前一亮。

后来,他突然有了个主意,动手制作了一根双截棍。但没想到,竟被猪灵一拳就打倒了。观众们纷纷感叹:“这位垃圾侠走的竟是肉盾路线,没别的特长,就是特别能挨打。海王的出场,既带来了喜剧效果,又增添了满满的力度。”

总而言之,尽管有些争议,但这部电影在游戏还原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诚意和努力,编剧、导演以及主演显然都是资深的游戏玩家。

二、三个“遗憾”

以上是我特别欣赏的三部电影中的精彩之处,从中不难看出主创团队在力求还原真实上所下的决心和努力。

然而,仅凭这些吸引眼球的元素,虽然足以在北美市场创下惊人的票房佳绩,却还不足以保证电影在中国市场也能取得同样的热销。最大的争议在于,该影片被限定在了面向低龄观众的冒险类型中。

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显然是有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但遗憾的是,这样做却忽略了游戏原本蕴含的深沉幻想与黑暗元素。

这部电影时不时会穿插一些低龄化的笑话,比如在吃鸡肉的情节中安排一个被烫到的搞笑桥段。这些笑点虽然足以逗乐小朋友们,但对于成年人来说就显得有些乏味了,很明显是刻意为了迎合低龄观众而设计的。

这部电影宣传时说它勇于直面现实生活同时不失创造力,听起来创意十足。但作为一个中年大叔,我观影后真心觉得这些元素在电影里并不明显。

直到影片结束,它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匆匆浏览了一遍红石挖矿工具、末影人等元素,而没有真正营造出末世危机的紧张氛围,那种压迫感几乎荡然无存。至于主角团队,我脑海中只留下两位大明星的印象。

更糟糕的是,影片相当大篇幅地描绘了小男孩亨利与娜塔莉内心的成长变化,但这些情节非但不够吸引人,反而拖沓了整部电影的节奏,即便是你亮出钻石剑这样的亮点也难以挽救。

再者,尽管电影努力地去再现游戏的各种元素,但它其实并未真正捕捉到游戏所蕴含的“创造即自由”的核心精神。

看完整部电影后,观众可能会觉得这只是一部基于游戏改编的电影,典型的好莱坞流水线制作的大片。其实,整个冒险故事如果换个背景也完全能讲得通。但许多资深游戏玩家内心深处真正期待的是游戏中那种“传统”的剧情发展:在由方块构成的世界里努力生存,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击败末影龙。

然而,这部电影过于迎合好莱坞那种皆大欢喜的情节,对于在方块世界中展开的生存冒险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虽然孩子们可能感到满意,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还有许多观众是90后,他们是玩着《我的世界》长大的。

他们可不是仅凭电影里那句“只要你足够勇敢,就能把现实世界变成自己的天地”就能轻易满足或被打动的。

电影的第三个争议焦点在于其剧情过于陈旧俗套。对于喜欢观看“无需动脑、搞笑又带特效”电影的年轻小观众而言,这部电影的特效和场景都能满足他们的期待。

然而,对于那些渴望看到游戏精髓及更饱满叙事的观众而言,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显然走的是好莱坞传统老路,缺乏足够的创意与新鲜感。

整个剧本在探讨“创造力”这一主题时,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从四位主角被引入主要世界开始,到他们在游戏平台上制作工具,直至最后与反派进行对抗,整个情节发展都遵循着一种刻板的闯关流程。这样的故事框架几乎可以套用到任何一款游戏改编的作品上,缺乏独特性。

所以,如今我们大陆地区的观众对于像《我的世界大电影》这样的由游戏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已经降低了期待值,普遍认为只要能看得开心、凑个热闹就足够了。

然而,一个仅仅侧重于华丽特效与宏大场景,过分迎合低龄玩家口味的游戏IP,最终可能只会短暂地触动一部分人的怀旧情感,难以长久立足。

《我的世界》大电影,说到底,只是将《我的世界》的广阔天地浓缩到了银幕之上。

三、好莱坞电影,正在失去往日的世界?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又回到了那个老问题:“好莱坞电影是不是已经走下坡路了?”

值得一提的是,就像这部电影在豆瓣上仅获得5.9分一样,它在北美的口碑也同样不太理想。根据CinemaScore的调查结果显示,购票观看《我的世界》这部电影的观众,只给出了B+的评价,这与上个月上映的《白雪公主》得到的评价是相同的,显然不能算作高分。此外,影片在烂番茄上的初始评分也仅仅只有51%,同样不算高。

但这部电影不仅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走进影院,还意外地俘获了年长观众的心。换句话说,北美观众对这部电影非常买账。之前北美影评人预测只有游戏迷会对此感兴趣并为之买单,现在看来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因为许多非游戏迷的普通观众也纷纷购票观看,这才共同创造了票房的历史佳绩。

然而,中国观众对此并不轻易买账,这或许并非电影本身的问题所在,而是因为他们开始对好莱坞的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

自20世纪90年代好莱坞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后,它逐渐在这里建立起了一批稳定的观众,使得中国成为了好莱坞大片仅次于本土的第二大票房来源地。

如果《我的世界》大电影早在十年前上映,即便当时内地的游戏粉丝群体尚未如今日这般庞大,其票房成绩也绝对无法与现在相提并论。

然而,自2010年以来,好莱坞电影的创意出现了大幅下滑,其制作流程也变得越来越模式化和标准化。尤其是超级英雄电影的兴起,不仅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巨额票房,同时也进一步挤占了好莱坞其他类型和题材影片的市场空间。

如今的好莱坞,原创电影几乎难以找到施展才华的空间,除了超级英雄电影之外,就是像《速度与激情》、《碟中谍》这样的老牌经典系列占据主流。

《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一再延续,如今又宣布将推出新版本,这次将由寡姐(斯嘉丽·约翰逊)担纲主演。

剩下的,就是游戏的知识产权(IP)。当好莱坞缺乏新创意时,就只能反复挖掘这些知识产权(IP)“金矿”,直到将其剩余价值彻底榨干。

随着中国电影特效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十分接近好莱坞的制作水准,新一代观众因此对好莱坞大片的热情逐渐减退。

今年以来,中国内地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中,仅有一部好莱坞大片上榜,那就是《美国队长4》。而之前上映的《白雪公主》票房表现不佳,至今尚未突破1000万元大关。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内地确实“不吃香了”。因此,尽管《我的世界大电影》在角色选择上并无不妥,特效制作也相当下功夫,但它最多只能吸引那些带着孩子一同观影的家庭观众,再也无法重现昔日那股轰动一时的观影热潮了。

四、中国市场,可能不再是好莱坞的世界了

对于像我这样的80后《我的世界》老玩家来说,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它在还原游戏场景和经典梗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让人非常满意。

然而,对于那些不太注重情感共鸣的观众来说,《我的世界大电影》可能仅仅是一部标准化的好莱坞制作。这部电影是适合用来消磨时间,还是作为午夜的催眠伴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曾经玩过这款游戏。

从《超级马里奥兄弟大电影》上映以来,好莱坞似乎摸索出了一套开发这类大型游戏IP的新方法,那就是走低龄化路线,投入高额预算,并力求高度还原游戏内容。

最终吸引人的并非电影,而是游戏本身所散发的独特魅力。但只要游戏爱好者能带动广大观众走进电影院,那么电影的票房就肯定能大获成功。

这部电影的主题确实非常感人,它传达了一个信息: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这场大游戏中的“史蒂夫”,即便面对残酷的现实挑战,但只要我们拥有足够的勇气,每个人都可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

但很遗憾,电影并没有说服我,反倒是游戏让我信服。

游戏爱好者依然难以抗拒被游戏中的人物和对话所打动,尤其是那句“只要勇于创造,处处皆可成为你的主舞台”。然而,每个经历过现实生活磨砺的成年人心里都明白,这个真实的世界并不等同于“我的世界”。

而现在的中国市场,恐怕已经不再是好莱坞可以随意创造票房神话的地方了。

0 阅读: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