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苏联妇女说出丈夫的名字,周总理感动地说:他是真正的英雄

史说新域 2025-04-25 09:36:50

1958年国庆宴会的镁光灯下,周恩来总理握着一位苏联妇人的手微微颤抖。

当翻译说出“库里申科”这个名字时,周总理无比诚恳地说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这个在苏联档案中仅标注“失踪”的飞行员,为何让新中国总理眼中泛起泪光?

十九年前长江翻滚的浊浪里,究竟埋藏着怎样震撼中苏两国的史诗?

基辅来信:被战火改写的航程

1939年5月,基辅郊外的军用机场,格里戈里·库里申科抚摸着新型DB-3轰炸机的金属蒙皮。这位刚晋升少校的航空兵大队长不会想到,三个月后他将永远沉睡在长江底。更不会想到,十九年后他的遗孤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收到周恩来亲赠的湘绣被面。

苏联国防部的调令来得突然:立即率队前往“东方某国”执行特殊任务。妻子塔玛拉发现丈夫深夜整理行装时,抽屉里躺着未寄出的基辅剧院门票——那是他们结婚十周年纪念日的约定。库里申科只说要去“温暖的地方出差”,却在日记本夹页写下:“亲爱的,这次我要去帮助正在流血的中国人。”

驼峰折翼:长江上空的生死六分钟

1939年10月14日的武汉空战,成为中国空战史上最悲壮的篇章。库里申科率领的机群刚轰炸完日军汉口机场,20架日军战斗机突然从云层中俯冲而下。这位曾创造连续飞行18小时记录的“钢铁飞人”,在座舱里完成了他人生最后一次战术机动。

据苏联航空志愿队战报记载:库里申科的座机左侧发动机中弹后,本可跳伞求生。但他选择驾着冒烟的轰炸机,穿越三峡险峰,试图迫降在万县江面。当时的《新华日报》通讯员目睹了全过程:“那架大鸟似的飞机贴着江面滑行,激起的水浪有房檐那么高。苏联飞行员探出半个身子挥手,像是让我们躲远些。”

江边渔民划着舢板赶来时,只捞起领航员克拉夫琴科。库里申科的飞行皮夹克口袋里,藏着被江水泡烂的全家福。

沉默的功勋:被遮蔽的348个名字

在重庆南山空军烈士陵园,库里申科墓前的香炉总比其他墓碑多几支烟蒂。附近的老航校教员说:“这是当年被他救过的飞行员后代留的。”

1937-1941年间,共有348名苏联飞行员像库里申科这样消失在中国天空,他们中:

有在兰州空战中与日机相撞的波雷宁;

有在成都保卫战里用机身挡住航校学员的布拉格维申斯基;

还有在昆明上空被高射炮击中,至死保持编队位置的马尔琴科夫机组……

这些名字被封存在莫斯科郊外的绝密档案里,直到1995年才部分解密。苏联空军志愿队总参战人数3665人,平均年龄26岁,击落日机539架,摧毁敌舰104艘。他们带来的SB-2、伊-16等机型,构成抗战中期中国空军的脊梁。

江水作证:两个民族的记忆契约

1951年万县渔民李仕福在补渔网时,捞起一块刻着俄文的怀表。当地政府立即组织潜水员搜寻,在江底淤泥中发现DB-3轰炸机的残骸。机械师根据机尾编号“红色08”,终于确认这就是库里申科的座机。

当周恩来得知消息时,正在起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补充协议。他特别指示:“要为库里申科同志修建专门的纪念碑,碑文要用中俄双语。”1958年库里申科遗孀访华,周恩来特意安排她们参观新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当年丈夫血洒长空的地方,如今彩虹飞架。

在万县烈士陵园,库里申科雕像的目光永远望向北方。基辅的卫国战争纪念馆里,他的姓名被刻在“东方战场”展区第一行。而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展柜中,那枚从江底打捞的苏联红星勋章,仍在诉说着跨越国界的生死相托。

【参考资料】:《苏联空军志愿队援华抗日纪实》(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国空军抗战史》(中华书局)、《长江航运史·战争卷》(交通出版社)、《重庆抗战遗址研究》(重庆出版社)、《中苏关系档案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苏联飞行员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万县地方志》(四川人民出版社)、《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