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心酸经历:新西兰儿童部为何带走新生儿?

萌宝成长攻略站 2025-03-08 15:15:24

突如其来的打击

回到那个难忘的午后,新西兰Hastings的一家医院中,年轻的毛利母亲刚刚产下她的第一个孩子。

那时,她还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喜悦中,心中充满了幸福。

一个小时的等待,她的女儿依然没有被送回来。

试图保持冷静的她向护士询问,却被告知新西兰儿童部(Oranga Tamariki)已经将她的孩子带走了,这让她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绝望。

这位母亲回忆说:“当时我的心跳加速,手足无措。

我不停地问他们为什么,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被带走。

”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彻底打破了她的平静生活。

全家齐心协力抗争

一年后,她怀上了第二个孩子,这次她决心不让悲剧重演。

在同一家医院,生产前她就做好了万全准备。

她的家人、律师Janet Mason、助产士Ripeka Ormsby和Jean Te Huia,以及毛利长者Des Ratima都在她的身边,随时待命。

他们团结一致,寸步不离母子俩。

当儿童部人员再次出现时,他们齐心协力,终于成功阻止了孩子被带走。

“我们始终在守护着她和孩子,不能再让悲剧发生第二次。

”Ripeka Ormsby说道。

纪录片引发的社会反思

2019年6月6日,新西兰新闻网站Newsroom发布了一部名为《新西兰版的被带走的一代》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迅速引发了人们对新西兰儿童寄养制度的强烈反思。

影片记录了医院病房内的紧张场面:儿童部的工作人员不断施压,努力说服一位年轻的毛利母亲放弃她仅仅7天大的婴儿。

纪录片揭露了儿童部经常在未事先通知的情况下,直接从医院带走新生儿的做法。

这一真相让观众震惊,并重新审视了国家与家庭之间的微妙关系。

一位观看纪录片的观众评论道:“这让我开始质疑,国家是否真有权力这样做?

孩子不是应该得到母亲的爱吗?”

美丽坚强的母亲

回首过去的六年,这位毛利母亲经历了无数的起伏和艰难。

尽管遭遇了如此痛苦的事件,她并未屈服。

她持续不断地为她和两个孩子的未来而奋斗。

在她的努力下,终于在去年成功让女儿回家。

如今,她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并在医疗行业找到了一份全职工作。

这位母亲说:“我的孩子是我的一切,虽然他们的成长环境不同,但我对他们的爱是一样的。

”她的儿子在她的呵护下长大,变得自信、健谈、充满冒险精神。

而她的女儿则因为早年寄养的经历,性格较为内向,但在母亲的悉心照顾下,也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她笑着分享道:“每当看到他们的笑容,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丹麦的教训

不仅仅是新西兰,类似的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

最近,丹麦发生的一起类似事件同样引发了广泛关注。

Keira Alexandra Kronvold,一位格陵兰裔母亲,在丹麦生下孩子后,被要求完成一项“育儿能力测试”。

因语言障碍,她未能通过测试,结果被迫与刚刚出生两小时的孩子分离。

这一事件在丹麦社会引起了激烈的抗议。

公众批评这一测试具有文化歧视,特别是针对格陵兰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家庭。

最终,面对舆论压力,丹麦政府宣布停止使用这一有争议的测试。

这两个国家的类似事件提示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关注并发声,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社会应给予更多支持

律师Janet Mason指出,这位母亲的成功并不是因为新西兰儿童部的帮助,而完全是靠她自己的坚持。

“她已经成长为一位美丽而充满爱的母亲,这正是她本应成为的样子。

”她表示,政府在处理这类事情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孩子与母亲分离可能造成的心理伤害,而不是仅凭一个行政决定就拆散家庭。

Mason建议:“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而不是简单地将孩子带走。

家庭环境确实对儿童构成严重危害的情况下,应提供安全住所,让母亲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生活。”

结束语:爱与成长的力量

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我们看到了母爱的伟大和坚韧。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爱与关怀中成长,社会和政府则有责任保护这种爱,而不是轻易拆散家庭。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安全和爱的环境中,快乐地成长。

这不仅仅是对家庭的一种责任,也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承诺。

0 阅读:3

萌宝成长攻略站

简介:科普早教知识,给孩子启蒙路上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