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加拿大的日子可不太平,物价涨得比坐火箭还快,老百姓的怨气都快赶上冬天的暴风雪了。就拿卡尔加里的朱莉来说,16岁搬到市中心时租个两居室才1350加元,现在直接飙到1950加元,连买个冰淇淋都得掂量掂量钱包。这姑娘好歹年收入9.5万加元,搁当地算高薪了,可照样被房租和菜价逼得兼职训练AI补贴家用。更扎心的是,满大街的流浪汉和瘾君子,连百年老店哈得逊湾都撑不住要破产,朱莉直呼“这国家咋混成这样了?”
这边老百姓为生计发愁,那边政客们正为4月28日的大选打得头破血流。自由党和保守党支持率咬得死紧,可今年选举的画风格外诡异——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突然跳出来搅局,嚷嚷着要“吞并加拿大”,搞得选民们一边算菜价,一边还得操心国家主权。温哥华的大学生麦克挠着头说:“选谁好呢?管房价的?怼特朗普的?还是能让我毕业找到工作的?”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可加拿大这本经,怎么越念越像惊悚小说?
朱莉的故事简直就是加拿大普通年轻人的生存实录。这姑娘读的历史政治专业,毕业愣是找了快两年工作,最后硬着头皮转行IT才混上饭碗。现在白天修电脑,晚上教AI认字,两份工加起来年薪50万人民币,听着挺唬人吧?可交完房租水电,兜里剩下的钱连市中心新开的奶茶店都不敢进。她同事里一半是印度人,有个老哥更绝,挂着安大略省的学生证,人在阿尔伯塔省全职送外卖——没办法,本地工作被新移民的低价劳动力冲得七零八落。
卡尔加里的街头如今成了现实版“行尸走肉”。朱莉每天上班都得绕过躺在路中间吸毒的瘾君子,朋友被流浪汉抢劫的糟心事能凑一桌麻将。她最近开始练拳击防身,毕竟警察管不过来,法律还不让带防狼喷雾。但你说她恨移民吗?倒也没有。“谁不想过好日子呢?”她更气的是公司宁可雇便宜的外国临时工,也不愿给本地毕业生机会。这就像菜市场大妈抢特价鸡蛋,最后鸡蛋碎了谁也没落着好。
多伦多的华人小张见证了加拿大房价的魔幻涨价史。2009年他刚来时,30万加元能买套两居室,现在同地段没70万加元根本下不来。工资呢?十六年才涨了1万加元。他家楼下超市的牛肉价格三年涨了30%,但最让他上火的是医疗——约个专科医生得等半年,好大夫全被美国高薪挖走了。小张现在最怕老人生病:“说是全民免费医疗,可排队都能把急性子磨成佛系青年。”
移民激增就像往沙丁鱼罐头里硬塞鲶鱼。加拿大去年新增47万永久居民,外加80万临时工,人口增长率创下2001年以来新高。温哥华的麦克倒是乐见其成:“我们这儿印度咖喱比英国还正宗!”可学校医院就惨了,新不伦瑞克省的校车因为移民子女暴增,调度表乱得像打翻的毛线团。更绝的是某些“留学生”,交着社区大学的学费,干着全职送外卖的活——政府去年查出5万份造假签证申请,其中近两万是印度人。
眼瞅着民怨沸腾,政客们终于想起来要演戏了。自由党新总理马克·卡尼拿着小喇叭喊:“咱给老百姓减税1%!”保守党波利耶夫立马加码:“我减2.25%!”可老百姓掰着手指头一算:菜价涨30%,减这点税还不够买棵有机白菜。这时候特朗普又跑来加戏,张嘴就要“把加拿大变美国第51个州”,吓得魁北克分离主义者连夜改口号:“要独立也得先保住加拿大啊!”
这场加拿大生存实录看得人心里发酸。朱莉们拼尽全力不过是想体面地活着,可高昂的生活成本像不断升高的天花板,逼得年轻人要么啃老,要么打三份工。移民潮带来的多元文化像双刃剑——既丰富了餐桌,又挤爆了公共资源。政客们的承诺比超市促销海报还花哨,可老百姓要的不过是下班能安心吃顿热乎饭。
特朗普的威胁反倒成了照妖镜,照出这个国家深层的身份焦虑。当美国人调侃“加拿大当个州更合适”时,连最反对联邦的魁北克人都开始唱国歌了。或许就像朱莉说的,这些危机反倒让加拿大人清醒了:与其纠结选哪个党派,不如先想明白自己要什么样的未来。毕竟生活不是超市打折,不能总指望别人给解决方案。这场大选不管谁赢,老百姓的账单不会自动消失,但至少——冬天总会过去,而加拿大人的幽默感,可比他们的医保牢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