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关于服务保障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是徐汇区检察院强化法治担当,发挥新时代检察职能,积极以法治方式主动融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标对表徐汇区推进“人工智能+”十大行动,为徐汇区人工智能高地建设提供检察服务保障,贡献法治力量。
采取6项协作举措
破解前沿法治难题
推动设立“人工智能案件联合工作站”,优化执法办案协作,对商业秘密泄露、数据跨境侵权等案件快速响应、联合处置,提升全链条打击效能。
与企业、院校、科研、协会等多方联动,推动科技前沿领域法治保障理论实践研究,针对人脸识别、算法歧视等社会关切问题开展专项调研,形成相关立法建议、行业规范提案。
联合相关行政单位、行业协会建立“人工智能法治护航工作联席会”,制定“人工智能+”垂类应用规范与指引,针对数据滥用、黑客攻击、算法黑箱等突出问题,运用法治方式保障企业科技创新,推动健全人工智能领域风险防控机制。
深化区域协作,构建跨省办案资源协同网络,实现跨省案件技术支援“一键调用”。建立异地电子证据调取“绿色通道”,对深度伪造、模型窃密等案件开展联合取证,异地协查。
与北京、深圳、杭州等地检察机关组建跨区域课题组,围绕算法侵权、数据跨境流动等难点,开展应用理论研究。建立重大案件会商制度,针对涉人工智能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对罪名认定标准、量刑规范等关键争议焦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设立“人工智能司法治理案例共享平台”,按季度更新互通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地涉人工智能领域典型案例。
精准打击新型犯罪
护航人工智能产业升级
依托徐汇网络检察综合履职基地“光启X空间”,严惩侵害核心技术犯罪,重点打击侵犯大模型企业数据权益违法犯罪行为。针对算法侵权、深度伪造、非法数据交易等新型犯罪,联合公安机关建立“技术侦查+法律审查”协同机制,提升电子证据固定、算法黑箱破解能力。
依托全国知识产权检察办案联系点、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中心,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作机制,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民事支持起诉工作,依法保护科技创新主体合法权益。发布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风险提示等,强化涉知识产权犯罪风险预警、跟踪应对。
严惩金融诈骗、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利用“虚拟货币”转移犯罪所得等金融犯罪,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服务人工智能产融服务体系。探索“人工智能+检察”新模式,支持研发风险预警、数据预测、反欺诈等智能化工具,着力增强惩治金融犯罪和风险监测预警的专业能力。
开展综合法治服务
为人工智能产业蓄势赋能
依托“检互西岸”上海模速空间检察服务平台,完善检企常态化联络机制,进一步畅通企业诉求表达渠道。围绕“转化-孵化-产业化”的全过程创新,提供更高效专业的法律对接服务,形成对大模型企业的全过程保护。
通过涉案线索、法治需求的“集中输入”,行刑衔接、立案监督、民事支持起诉等“分流处置”,强化送法进企等法治服务的“反向输出”,助力提升服务人工智能创新的“行政”+“司法”综合保护水平。
建立涉人工智能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叠加倍增数据关联赋能效应,催生法律监督由个别、偶发、被动、人力监督向全面、系统、主动、智能监督升级,促进数据赋能与检察效能“双效合一”。
呼应国际开放链接行动
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建设
组建人工智能综合履职专业化团队,聚焦国外大语言模型训练数据供给、开源模型创新保障、人工智能关键应用场景风险防控等前沿问题,开展域外比较研究和实务对策研究,促进人工智能检察履职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培育一批通晓国际法律规则、深耕人工智能法治研究、善于处理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检察人才,参与涉外法律纠纷处理,更好服务人工智能龙头企业、高科技领军企业“走出去”,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组建人工智能领域专家智库,集聚人工智能领域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广泛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及掌握人工智能先进技术的行业精英、技术骨干,协助案件办理、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
接下来,徐汇区检察院将依照《行动方案》,夯实组织保障,强化人才支撑,筑牢人工智能检察发展根基,统筹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为徐汇区推进“人工智能+”十大行动,建成全国人工智能高地提供优质检察服务保障。
来源:徐汇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