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管这个叫啥?好好吃啊!听说它曾被叫做地狱食物?

小柴侃侃 2025-01-21 11:49:16

孢子甘蓝又叫迷你小包菜。

个子小小,曾经引来了很多吃货好奇的目光。

网友曾问过,这玩意儿怎么吃?

高赞的回答是,洗净对半切,加橄榄油、盐、黑胡椒粉,放入烤箱烤30分钟,出锅后就可以扔进垃圾桶了。

程序是跟着做了,结局却是万万没想到的,由此可以推断出这玩意有多难吃。

网上曾断言,没有通过张骞严选和郑和优选的食物,肯定是有原因的。而孢子甘蓝就位列其中。

然而,现在沈阳似乎把它整明白了。

街头的烧烤摊,明晃晃的放着一串串的孢子甘蓝。抹上油,撒上香料,撒上俨然成了当地的特色美食。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沈阳到底有哪些好吃的美食。

一提到沈阳,你想到了什么?

是青砖红瓦、富丽堂皇的沈阳故宫,还是优美秀丽的北陵公园,又或者是民国时期那位被幽禁半生的少年将军?

早年的沈阳,称为盛京、奉天,无论哪个称呼都可以看出,沈阳的繁盛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由来已久。

春秋战国时期,沈阳就是燕国的重镇方城。后来,因为满族部落不断壮大,沈阳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清高祖努尔哈赤在这里建造了沈阳故宫,据说是仿照着紫禁城修建的。

那时的他昭告天下,想要推翻明朝,入主中原,而这座中国唯二的皇家园林成了他最有力的宣告。

就这样,沈阳成了奉天,取“奉天承运”之意。

这位极具军事才能的部落首领以及他的后代们把它当做了大本营,在这里繁衍生息,绵绵不绝。

也因此,奉天成为了清代东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今天,这座城市依然到处充满着满清留下的足迹。

其中,就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特色美食。

沈阳的美食主要受到满族传统和清朝宫廷饮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风味。

最有名的当属锅包肉,其实它的原名锅爆肉,是光绪年间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赢的厨师郑兴文自创的。

郑兴文家里是旗人,家住辽宁,父亲在北京做茶叶生意,原本想子承父业,结果一不小心喜欢上了做菜,也因此成就了一番事业。

当时的锅包肉更像是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但由于道台府经常宴请国外宾客,尤其是俄罗斯人居多,他们更喜欢吃甜酸口味。

于是,郑兴文就用急火快炒,把酱汁淋到锅里,使其浸透到肉里,起名“锅爆肉”,很快就获得了俄罗斯客人的喜欢。

由于他们发“爆”音时,更像是“包”字,久而久之,“锅爆肉”就成了“锅包肉”。

民国期间,东三省归属张氏家族管辖,很多道台府的菜都属于禁菜、私菜,直到日本占领东北,这些食谱才得以重见天日。

后来,辽宁人将锅包肉进行改造,加入了番茄酱或者番茄沙司,让肉片的色泽更艳丽,滋味更醇厚。

锅包肉也因此更加声名远扬。

除此之外,沈阳鸡架也是沈阳人的心头好。

它的做法也多种多样,烤、炸、煮、拌皆是美味,是沈阳夜市和小吃摊的必点美食。

据说,看一家小吃摊好不好吃,先看鸡架做得好不好。

关于这道美食的由来也挺有意思,它有两个说法。

一个说法来自清朝崇德年间,当时的沈阳发生了暴乱,满城狼藉,饿殍遍野。

许多民众因此流离失所,孩子们失去双亲只能流浪街头。

贝勒府的厨子看到这样的场景,实在不忍,便将鸡肉剔除后,将鸡架单独留出来,煮熟分给孩子们吃。

后来,由于水煮不利于鸡架的保存,便改成了熏制。这便是最初的沈阳鸡架。

还有一种说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为了改善人民的饮食质量,辽宁成为白羽鸡的重点养殖区域。

当时的沈阳坐落着全东北最大的国营养鸡场。由于养鸡场的鸡大多用于出口,鸡架便成为了边角料无人问津。

此时沈阳人将中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们开始用鸡架熬汤做鸡汤面吃,或者撒上辣椒油、榨菜等调味料做成凉拌鸡架。

后来,国企下岗潮来临,许多工人为了再就业,发明了独具特色的鸡架美食。

铁板鸡架、烤鸡架、熏鸡架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也渐渐地成为了沈阳的特色。

而如今,沈阳鸡架火遍了全国,成为了这座城市一张特有的美食名片。

还有白肉血肠,或许大家都对它并没有那么熟悉。

但许多人肯定都听过一首歌《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里面最后的那句“桂花,上酸菜”,算是这首歌的点睛之笔。

其实,歌词里的酸菜指的就是白肉血肠,它是由血肠,猪肉和酸菜三样食材炖煮而成,距今已有千余年。

它最初的起源和满族人的祭祀文化有关,因为信奉萨满教,每次祭祀过程中总是以猪为牺牲。

等到祭祀完毕,再将猪肉、血肠放在大锅中煮熟,然后按阶级分而食之,就是最初的白肉血肠。

其实,不仅是热气腾腾的肉类,沈阳的面食也香气四溢。

比如沈阳回头,相传在光绪年间,有一户姓金的人家在沈阳北门开设了烧饼铺子谋生,但生意一直不好。

有次中秋佳节之际,店里依然没有生意,店主便干脆拿了些铜板上街买了点牛肉回家,准备做点小吃。

他把牛肉剁成肉馅,将做好的烧饼面擀成薄皮,后将牛肉折叠包进薄皮里,准备自家过节的时候食用。

结果,外面来了一位旅客,看到这个食物,觉得造型奇特,顿时来了兴趣,便拿了一个尝了尝。

没想到,客人非常喜欢,便当即告诉店主,让他再做一盒送往馆驿,给其他人尝尝。

大家都说好,食物也因此声名远扬,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争相购买。

店主也因此生意兴隆,便将此物取名为“回头”。

而如今,这道美食成为了沈阳八大名吃之一,也是沈阳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面点。

当然,不仅是“回头”,马家烧麦也是名吃之一。

和许多以满清文化为背景的美食不同,马家烧麦是一道回民小吃,在嘉庆年间,由一个叫马春的人所创立。

不同于南方馅料多用猪肉制成,马家烧麦是清真食品,用牛肉作为原料,烫面做皮,大米粉作扑粉。

这样做出来的烧麦面皮光亮,柔软筋道,一咬下去,松软多汁,醇香可口,既鲜美又不粘牙。

还有号称为“天下第一饺”的老边饺子,皮薄肚饱,馅鲜味好,材料丰富,形状多样,一口咬下去,幸福感满满。

道光八年,边福来沈阳谋生,在小津桥搭了一个棚子做饺子馆。

因为肉馅是煸过的,所以叫煸馅饺子。

后来,因为主人姓边,人们都习惯叫老边家饺子,久而久之,就成了老边饺子。

饺子要好吃煸馅是关键,最初这项秘方传子不传妻,每天都是等闭店后,妻子睡着了,儿孙们才开始煸馅。

直到解放后,老边饺子的第三代传人边霖才将这一绝招贡献出来,使这道名小吃开始走向辉煌。

如今在沈阳,老边饺子馆虽然有很多,但最正宗的还是坐落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的那一家。

随着饺子的名气越来越大,一家店也扩成了多家店,佳木斯、长春、枣庄、大连等都开设了相应的分店,成为了沈阳知名食品。

当然,不仅是上面的美食,沈阳还有许多美食等着大家去发掘,李连贵熏肉大饼、西塔大冷面、杨家吊炉饼等,都是让人垂涎三尺的美味。

而沈阳,一个从三万年前开始就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正是因为悠久的历史逐渐演变出独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

古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身处平原的沈阳,或许比起其他地区先天条件要更加的优渥,才会养成粗犷、豪放、火爆、热烈的习性。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抵就是如此吧!

0 阅读:0

小柴侃侃

简介:社会热点,不一样的角度,相信你会喜欢